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什么才是公平?

已有 3875 次阅读 2011-8-9 22:57 |个人分类:菲亦所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竞争, 公平, 子弟, 寒门

    很多人都觉得社会不公平,尤其对于寒门子弟不公平,我也觉得如此,所以才写了“有感于社会的不公平”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071&do=blog&id=473537)。后来仔细想了想,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
    就那寒门子弟上学的例子来说吧!
    有人觉得寒门子弟因为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所以能够考上好学校的机会比富家子弟要少,因此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考的角度,考虑一些相关的问题:
    1、某人在某大学工作为大学做出了贡献,他的孩子进该大学的附中,分数略为优待一点,这是否公平?
    2、假设农村孩子高考有加分政策,可以加分20分,一城市家庭为了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省吃简用,给孩子请课外辅导,进好的中学,好不容易让孩子成绩高了20分,但一农村家庭不用付出这么多,就可以轻松加20分,这对于城市家庭的孩子公平吗?
    3、假设你为了某所学校做了很多贡献,捐了很多钱修校舍,而你的子女在这所学校上学,没有一点优待,你是否会觉得有些委屈?
    从古到今,人们能够享有社会资源的多寡都以金钱和权力的方式得以体现,金钱越多,权力越大,意味着能够享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这似乎是千古不变的规则,其实无论是哪个社会,人类都是默许此规则的。为何会如此?我想这种规则这是激励人积极努力的驱动力。例如,两个人,一个干活积极,另外一个干活不积极,干活积极的人要比干活不积极的人拿到更多的钱,用这些钱就可以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例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或许,他会自己舍不得用钱享受社会资源,而给了他的子女。对于他的子女来说,虽然是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比另外一个家庭更好的资源,但是,这是他父母把他们该享受的资源给了他。因此,这还是公平的。倘若积极努力的人和不积极努力的人享受的资源一样,那么社会就没有驱动力了。
    因此,既然我们默许多劳多得的规则,我们就应该能够默许有些人可以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于上述举的三个例子来说,我们表面上看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某些家境好的子弟享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但这是因为他的父辈把本应该享受到的一些资源变成了给孩子的教育资源,资源本身只是转移了,没有增加或者减少。因此,富二代享受一些资源,按理说也没什么不对。
    既然如此,那么人们为何会觉得不公平?并且,也的确是不公平。
    我想,不公平本身不是来自富裕和贫穷所能够获得的资源不同,而是这个社会贫富太不均了,并且来自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是不劳而获或者靠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资源的,这个社会上为富不仁的人太多。有些老百姓一个月辛辛苦苦工作,才能够拿到几百元的工资,而有些豪门子弟,几乎不用劳动,一个月就几百万几千万的收入。有些官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子女谋取教育资源,有些富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做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诸如此类。所以,今天这个社会,很多既得利益者的财富和权力往往不再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而往往是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得到的。我想,是因为这个原因破坏了原本正常的多劳多得的游戏规则,因此人们会觉得不公平。
    此外,即使社会上的资源都是按照多劳多得这样的规则来分配,社会的资源也一定会慢慢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这就是马太效应,或许这也是社会的自然规律。当社会资源的集中度高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会陷入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掌握很少资源的多数人势必会抗议。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是社会资源重新洗牌的过程。自古朝代的更替都是如此。
    因此,我觉得,本质是社会上严重的贫富不均、一些不正当竞争和为富不仁的现象,造成了这种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也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所在。
    现在农民和工人的年收入往往只是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群年收入的零头,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倘若收入差距不这么大的话,例如工人和农民的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以上,那么农民和工人自然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包括教育资源。那么农村的教育条件自然会得到改善。
    BTW:想起了一件让我觉得特不公平的事情,我高考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些父亲是县里某些领导的孩子,他们的父亲可能是用公款,给某些高校捐钱,让孩子保送上大学,例如保送到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等不错的学校。唉。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473581.html

上一篇:有感于社会的不公平(看有关寒门子弟的讨论有感)
下一篇:除了读书,寒门子弟还是有其他出路的
收藏 IP: 60.217.132.*| 热度|

10 曹广福 李学宽 吕喆 刘艳红 孟津 许培扬 刘立 潘学峰 刘光银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