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深切悼念优秀语文教学和研究专家陈遇春先生

已有 8572 次阅读 2007-7-17 17:27 |个人分类:三言两语简评(07-10)|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深切悼念优秀语文教学和研究专家陈遇春先生

 

黄安年文  2007年7月17

 

我老伴昨天下午从邓魁英先生处获悉噩耗:“大师姐陈遇春72走了”,听到这个令人悲伤的消息虽然我们早有心理准备,还是感到相当的意外。因为,我们去年在美国时和她通过电话,说好归国后去看她,还专门寄去他喜欢我们第三代小宝宝的照片给她。去年底回到北京后,一次我在学校医院见到陈老师,看上去她精神还好,她说感冒了,来拿点药,我们约定找个时间去看望她。春节时打电话给她,想约时间去看望她,但是家里总没有人接电话。后来听说,她病了,病得很重,住了医院。我于是打电话给她在澳门的女儿晓庄,这才知道陈老师患了重病,住在通县的一家医院治疗,这次危险期已经度过,期望慢慢地恢复,不要出现反复,我们说要去看望她,但是被晓庄婉拒了,说等身体好些的时候,一定告诉我们,这是三个月以前的事。不过我们一直放心不下,一个多月前,再次和晓庄通电话,了解在医院的治疗情况,希望能在身体好转时去看看她,看来病况未见好转。三个多星期前听邓先生说情况有些恶化,我们想最近无论如何去看她一次,谁知去年底那次在医院的短暂见面竟是永别。

 

陈老师生于19271114,今年刚八十岁,还算不上一般说到85才是的老老年。新中国成立初,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常年执教于普通教育的语文教学岗位,是北师大二附中著名的语文把关教师,退休后又献身于古典文学著作的整理校注和语文教学普及工作。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语学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普及和弘扬古典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千上万的学生受惠于她的精湛教学艺术和教学研究水平,就其学术水平和古典文学功底来说,是现在许多大学中文系教师所不及的。她退休多年,依然笔耕不缀,专注于优秀古典文学名著校注,出版了如近年来和龚兆吉,陈遇春校注的《水浒传》;陈遇春校注的《镜花缘》;陈遇春的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韩兆琦,陈遇春等选释的《古文百篇(上下)》等,受到古典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又如陈遇春,郑令中主编的《名家·学生广角比较作文[汇编]》和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高中语文教案》等,对于中学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她在90年代前的多篇文学论文则展现了她的精深的研究能力。

 

陈老师和我们平日交往颇多,我女儿就读于师大二附中,但她八十年代初上二附中时,陈老师已经退休,她还专门为我女儿课外辅导古典语文诗词,在一段时期里每周的休息日去她家一次,单独辅导,迄今我女儿还能即兴背诵和理解某些古典名诗词,毕生收益,实在是受惠于陈老师的无偿的单独教学。

 

陈老师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文学教学和研究。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乐于助人。陈老师退休二十多年来生活清贫,属于弱势群体,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十分感人的。她在病危期间留下遗言:不做无谓的抢救,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昨今两天,从晓庄、晓村处获悉,陈老师的遗体已于77火化,并在明天(718日),将把她的骨灰撒在昌黎黄金海岸附近的渤海中。

 

值此陈老师的骨灰撒在大海之际,谨此表达我们深切哀悼之意。

陈遇春先生安息吧!

 

写于200771717

 

下面是笔者从网上收集的部分反映陈老师的学术成果资料介绍:

**********************************************8

  《水浒传》作者:(明)施耐庵,(明)罗贯中 著,龚兆吉,陈遇春校注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把古典文学名著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我们组织出版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这套普及读本的特点是:(一)选材精当。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散文和代表古代诗、词、曲最高艺术成就的唐诗、宋词、元曲中,精选出意境高雅、千古传诵的名篇;从广为流传的古代小说中精选出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经典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这套书可使读者以较经济的时间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注释通俗。对难懂的词语、典故等用浅显通俗的文字作简明扼要的注解,对难认的字加注拼音及同音字,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读懂。(三)物美价廉。书籍的装帧设计既美观大方,又简朴实用。书的定价较低,一般读者能够买得起。我们期望这套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水浒传》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想局限。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欣赏这部著作,我们对它进行了校注。

《水浒传》的版本较多。主要的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七回本、七十回本。一百回本于排座次后,增加了受招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一百二十回本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增插了镇压田虎、王庆起义等情节。后业。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吹去招安以后的情节,以卢俊义一梦作结,称七十回本(实七十一回本)

目录(略)

http://www.bookyes.cn/Book/Shui-chuan--zhongguogudianwenxuemingzhu.Html

*******************************************

*  《水浒传—上下册》

作者:施耐庵 罗贯中 龚兆吉 陈遇春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8-01 丛编项: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

简介:《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塑造了一大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质朴的鲁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

主题项:文学-中国文学-小说

更多同类图书:文学艺术 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

 

*  《水浒传》

作者:(明)施耐庵,(明)罗贯中 著,龚兆吉,陈遇春 校注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2-1 丛编项: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

简介:《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而且有很大成就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取材于北宋年宋江起义的故事,该故事具有一定的传奇性,加上当时的特定环境,水浒故事便容...

主题项:文学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小说

更多同类图书:文学艺术?小说?中国古典小说

http://www.dushu.com/author/%E9%99%88%E9%81%87%E6%98%A5/

**********************************

 

水浒传()

作者: ()施耐庵 ()罗贯中|校注:龚兆吉 陈遇春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1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把古典文学名著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我们组织出版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这套普及读本的特点是:(一)选材精当。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散文和代表古代诗、词、曲最高艺术成就的唐诗、宋词、元曲中,精选出意境高雅、千古传诵的名篇;从广为流传的古代小说中精选出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经典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

22.5 21.2 节省:¥1.3 购买 | 收藏

 

水浒传(上下册)

作者: 施耐庵 罗贯中 龚兆吉 陈遇春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8-1

《水浒传》是一部经过宋元两代数百年的酝酿、积累而最终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忠勇莽直的李逵,粗鲁质朴的鲁智深,悍勇精明的石秀,仗义干练的宋江等。《水浒传》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千锤百炼出生动的、极富表现力的、异常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堪称炉火纯青。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对难懂的词语

39.0 31.2 节省:¥7.8 购买 | 收藏

*******************************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二十年目 睹之怪现状

作者: 陈遇春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典型地反映了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讽刺辛辣,风发泉涌,庄谐杂陈,由于吴研人感情激忿,嫉恶如仇,不免在描写上尽量夸张,失实溢恶,这是小说的缺点。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对难懂的词语、典故等用浅显通俗的文字作简明扼要的注解,对难认的字加注拼音及同音字,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读懂。书籍的装帧设计既美观大方,又简朴实用。可使读者以较经济的时间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6.0 28.8 节省:¥7.2

http://search.welan.com/search.aspx?index=2&q=%E9%99%88%E9%81%87%E6%98%A5

***************************************88

 

镜花缘

(清)李汝珍著/ 陈遇春校注 709

作者:(清)李汝珍著/ 陈遇春校注

形态项: 70920cm

CBDb号:2005049662

出版信息:金盾出版社?200504

ISBN号:9787508235097

原书定价:25.00

 

内容摘要:本书通过对主人公唐敖一行在幻想中的海外各国奇闻异见及众才女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丑恶和黑暗现象,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以及尊重妇女地位、要求男女平等的朦胧民主主义思想。

**************************

镜花缘详细介绍:

作者:(清)李汝珍/陈遇春校注;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国家:中国大陆;出版时间:2005-4-1;页数:709;镜花缘 作品介绍:

                       

《镜花缘》是一部优秀的具有一定民记倾向的浪漫主义小说。作者李汝珍与海州的缘分甚深,关系极为密切。

                        李汝珍大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后,逝于道光十年(1820年)以前。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随其兄李汝璜移家到海州的板浦。李汝璜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才卸任居家。

                        李汝珍晚年一直生活在海州是可以肯定的。《镜花缘》的故事,发生在武则天当了女皇的时代,描写天上百位花神获遣降落凡尘的经历,书中通过唐敖、林之洋、多九公等漂洋泛海,见识了海外许多离奇的国度,异人怪事,仙兽神鸟,从而借物言志,针砭时事,书中还以相当大的篇幅,记叙了当时各种文学艺术、科学知识、娱乐活动、医卜星相的情况。

                        由于作者大半生是在海州度过的,大海和云台山的山光水色,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语言,都成了他创作《镜花缘》的素材,这在书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痕迹。如东磊延福观庙后竹林中,至今还留有古代“小蓬莱”摩崖石刻,面李汝珍在《镜花缘》中竟把小蓬莱描绘成从人间飞升天庭的必由门户。书中的小蓬莱群山丛叠,松林密布,溪涧深邃,鸟兽成群,景观酷似云台山,特别象云台山中的东磊。

 

                        镜花缘作品目录:(略)

http://www.cbdb.cn/book-2005049662-%E9%95%9C%E8%8A%B1%E7%BC%98.html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吴趼人 ?陈遇春 校注?

内容提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典型地反映了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讽刺辛辣,风发泉涌,庄谐杂陈,由于吴研人感情激忿,嫉恶如仇,不免在描写上尽量夸张,失实溢恶,这是小说的缺点。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本”对难懂的词语、典故等用浅显通俗的文字作简明扼要的注解,对难认的字加注拼音及同音字,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能够读懂。书籍的装帧设计既美观大方,又简朴实用。可使读者以较经济的时间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目录:(略)

http://sc.eqie.com/b4/a81518.htm

****************************************

古文百篇(上下)

韩兆琦,陈遇春等选释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12

***************************************88

 名家·学生广角比较作文[汇编] 陈遇春,郑令中主编.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7

 册;19cm

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_高中语文教案_教育学习网_2006

 

泰山是我国五岳之宗,以它的高大宏伟成为历代作家经常吟诵、描绘的题材。在不少作品中所再现的景色多是晴朗天气中的泰山,而泰山雨景就十分少见了。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中,交错运用写景、叙事等手法,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独创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雨中泰山的艺术境界。

单纯就山水写山水,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记游作品是没有的。任何时代,任何作家,在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摄取中,都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再现于作家笔底的画面,既是自然景物的集中反映,也是作家本人人格的体现。阴雨淅沥,当不少游人的游兴被破坏而诅咒这鬼天气时,作者却满怀逸兴豪情地冒雨登山。在他看来,雨中的泰山就是宏伟壮丽的诗。用质朴的语言把诗情真实地抒写出来(是那么淡淡的,在里面蕴含着的是醇厚的朴素的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诗),仔细玩味,这篇散文的意韵是深厚的。

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泰山烟雨图”:“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是有的:丽日晴空,景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美感;薄雾、细雨、朦胧的月光……一切都好象笼罩在细薄的柔纱里,迷离惝恍,我们会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神秘色彩。是的,晴天看泰山,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巍峨,但是在细雨密织,“一片灰蒙蒙”中,横看不见边际,仰望不见绝顶,于是在作者的充分想象中,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假若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是用散文的手法来赞美泰山高大的话,那么作者在这里采取的却是含蓄蕴藉的诗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宏伟雄浑的意境。

“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贺裳《皱水轩词筌》)这是写景状物的传统手法。泰山本是描写的主体,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直接落笔在泰山本身,有山必有水,有雨必多云,他处处扣紧下雨这一特定气候条件,文笔大开,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写水、写云,烘托出雨中泰山的奇异景色。

具体生动地描绘出虎山水库,使人感到水奇山也奇。

“要忠实地摹仿自然,仅仅能够写,就是说,仅仅有抄写员、誉录生的本领还太少;还应当通过自己的想象,把现实的现象表达出来,赋予它新的生命。”(别林斯基)在文学创作的领域中,作家有驰骋想象的广阔的天地,往往把自然景物和强烈的主观感情有机地契合起来,移情入境,境中有情,于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在文人笔下都是通晓人事,深解人情的了。作者把水写活,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阴雨少游人,四周一片寂静,先闻水声,后见水势,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恰当地运用比喻是使文章形象生动的重要手段,所谓恰当,就是说比喻不只要准确,而且要有意境,能够引起人的想象和联想,给人以美的感染。作者在描写水势时,用“闪光黄锦”比喻水光和水色,绮丽而壮观;用“脱线一般”的珍珠比喻四溅的水珠,晶莹剔透;用“千军万马”比喻水势,使我们联想到了汹涌澎湃、气吞万里的气势……。古人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罗大经《鹤林玉露》),但是作者用特殊的调色——语言,为我们描绘的虎山水库不只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光、有情……。高明的画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要反复琢磨光线、色彩的搭配,刚柔相济,浓淡映衬,以完成主体景深。作者吸取了绘画构思的基本方法,这幅水库画面中,从山上“直铺”下来的水流在雪白的水珠映衬下,越发显得雄浑;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的“平静的湖水”和七股大水“喑恶叱咤”的水势作对比,越发显得水势激越。这一切是作者在坝桥上在“透明的白纱”般的斜风细雨中观察到的。他掌握住水流的特征,描写得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这一艺术组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形象。水犹如此,那么山势的磅礴也就可想而知了。

雨大水涨,用水声烘托山势的纡回峭拔。

“文莫贵精于变化”(刘熙载《艺概》),为了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表现手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作者从正路上山,溪水一直傍着上路不断,假若仍描写水势,一则在上山的路上不允许象在坝桥上那样憩迟流连,对水流情况作仔细的观察;再则上路与溪水之间毕竟有一个间隔,水随着山势的起伏时隐时现,无从看到它的全貌。即使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存在,那么重复、呆板也是文章的一大禁忌。当作者走上登山的正路时,雨下得正大,雨大水涨,作者抓住高山深谷水声变化的特点做了详细的描写:“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山高谷深,水从斜坡上急流直下,一般要发出哗哗巨响,只有山涧而曲折纡回,四处的回声相汇合,才能作“訇訇的雷鸣”。本来在二天门一带“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为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应劭《汉官》引马第伯《封禅仪记》)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林纾《春觉斋论文》引元遗山语),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山,但在对水声的描写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山势该是那么的陡峭回环,层出不穷,因而也就增加了泰山的神韵。这种写法,正体现了实中写虚、即小见大的美学原则。

“天上浮云如白衣,须臾忽变为苍狗”(杜甫),云多变幻,何况是雨后的高山深处?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山中云雾的变化,为泰山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以二天门为立足点,在“风过云开”的时候,仰望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烟云弥漫,到处是一片迷蒙,就在南天门、紧十八盘的粗线条轮廓的图景形象中,蕴含着“气势”的美。当“乌云四合”的时候,“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又是一种奇观,“意足不求颜色似”(陈与义诗),水墨画正是通过线条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等等来描绘对象、托出气氛、传达出兴会情趣的。在阴霾笼罩中,层层山峦相重叠,光线晦冥,只能看见个大概,一种雄浑的气象使人震慑,作者继承了“以神写形”的传统手法,通过云的变化,显现出南天门、十八盘的奇险和巍峨。过二天门后,望望西方,停留在半空中的浮云好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幽柔缥缈,是人境,是仙境?不能不使人遐想绵绵了。在泰山主峰的盘道上,“‘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俯视对松山,云雾在“山峡飘来飘去”。清风、白云、苍松构成了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当作者怀着诗情观赏这幅毫无斧凿痕迹的天然画图时,也就越发诗情满怀了。云不只烘托出泰山的高,而且使它具有强烈的美的感染力。作者在这里选取了最富有诗意的一个片断来描写,在哪里看不到云的变化?而作者在描写泰山云的时候,给予我们的泰山整体的形象,在它的峻峭之中蕴含着诗情画意,因而在我们感受到的泰山不只是可攀登,而且是“可居可游”了。所以说泰山云这一笔是少不得的。

作者在对泰山景色的描绘中,造境平淡,语言朴素,不做作,不雕饰,韵味是深厚的,这正是语言造诣深的结果,“极炼而不炼”就是这个意思。

 

 

散文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作家“写哪个主题,就‘拥有’哪一范围的人生,社会和历史知识”(周立波《1962年散文特写选》序言)。尤其象游记、随笔之类的散文,更需要海阔天空,旁征博引,使人在审美的快感中得到社会人生的广泛的知识。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中既有对泰山真实情况的记叙,又有对有关材料的引用,具有丰富的知识性。从岱宗坊起,每到一处,就把那里的情况具体地记叙出来,虎山水库、七真祠栩栩如生的塑像、经石峪石刻《金刚经》、黄岘岭赤黄色的沙石以及各种各样的泰山松和泰山石等等,这本身就是知识。同时,援引其它资料更增加了作品的情趣。

马克斯曾说过人是不能返老还童的,但是“人类最美丽地发展着人类史之童年的艺术品”对我们“有强烈的吸引力”(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因而神话传说对我们有永久的魅力。作者在写虎山水库时,特别说明这里曾叫“虬在湾”。过去因水少,传说“虬早已被吕洞宾度上天了”。眼下水势汹涌,于是在想象中,仿佛虬“又回到了故居”,“跳掷翻腾”起来,水,活了,令人觉得是那样亲切而有生趣。高山白云缭绕,这是一个极常见的自然现象,作者引用了山顶生云的传说,说明“白云洞”的来由,用玉女洗头的传说,说明“洗头盆”的来由,这就使文章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美的魅力。

作者在记叙攀登南天门的艰难时,援引了东汉末年应劭《汉官》中所引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登南天门的一段记载。古代帝王每当兴隆盛世,往往举行“封泰山,告太平”的仪式,是为封禅。“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后汉书·祭祀上》张晏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禅泰山,马第伯为先行官,他在《封禅仪记》中详细记叙了封禅时的种种准备工作。文中所引就是马第伯当时登南天门的记实。这段文字引用得恰当而自然。

作者雨中登泰山。引用杜甫《望岳》补充了在风和日丽时,登临远望的泰山壮丽景色。原诗的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据《史记·货殖列传》,泰山南面是鲁国故地,北面是齐国故地。登山远眺,一片郁郁葱葱的“青色”铺展在齐鲁尚且“未了”,这就写出了泰山绵亘万里的山势。第三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山中气象的特征:泰山多云雾,气象变化很多,一会儿是晴空万里,一会儿却云气猛生,振荡胸臆了。作者围绕文章的中心选用了这两句诗。

散文是一种文学样式,在散文中做到旁征博引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引用时,作者既不猎奇,也不能“掉书袋”炫耀自己的博学;同时所引用的材料又必须和文章谐调一致。这就要求作者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严格地、合理地调遣和运用自己的知识,使读者在欣赏的愉快中开阔知识视野,受到教益。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在《雨中登泰山》这篇散文中是十分明显的。

 

优美的散文非常讲究艺术构思。

眼睛是灵魂的窗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人的灵魂——思想感情、修养、节操、情趣等等,在一篇优秀的作品中要有艺术的美的“眼睛”,它凝聚着并焕发出统摄全篇的主要精神。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它“或在篇首,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刘熙载:《艺概·文概》)《雨中登泰山》结句“意兴盎然”是“文眼”,它灌注着全文的各部分,所以我们不论读那一个段落,都会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自己,那就是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炽热的爱。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散而不散,所谓“散”是指取材广泛而言;“不散”,即是通过艺术构思,将一些貌似不相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因而线索的贯穿是收到“不散”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李健吾先生对这篇散文的线索的安排是考究的。

《雨中登泰山》是“双线结构”。一是以登临顺序为线索,这是明线;一是以登临时的盎然意兴为线索,这是暗线。两条线索相互交凝,针线严密,无懈可击。

这篇作品是一幅逐渐展开的泰山长轴:首先展示出来的是岱宗坊,然后是虎山水库、王母庙、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二天门、经石峪……天街,至此长轴全部展开,于是我们对这幅“泰山烟雨图”的画面层次便看得清清楚楚了。一处紧接一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暗线,也就是思想感情的主线,处理得当与否,将更加直接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作者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处理得时隐时现,思想层次十分分明。它象一条绵续不断的链条把登临时所见到的一处一处实景连缀起来,使材料显得博而不杂,显示出内在联系的逻辑性。作者是满怀豪情逸兴登泰山的,所以作品一开始便引用杜诗《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迫切的心情。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不能不大为扫兴、焦急,于是感觉到“淅淅沥

http://www.eduxue.com/Article/ywjiaoan/gao/200512/Article_54870.html

 

**********************888

二附中的记忆 (摘要)

[ 原创 ] [2006-04-16 14:55:54 | 中岩]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个人成长的20年里,印象最深、变化最大、故事最多的是在师大二附中的初三高二这五年,尽管后来又插队、当兵、上学、工作,但二附中的情结却始终未泯,与二附中老师和同学的联系也始终不断。每次见面,尽管是重复一些30年前老掉牙的故事,但每每追忆起来,还是那么新鲜悦人,还是那么津津乐道……

我是二附中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二附中”已经成为专有名词(据说当时上海还有一个华东师大二附中),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以二附中的学生引为骄傲和自豪。

  说是二附中人,自然与二附中有不解之缘。一是从数量上讲,我和小妹、表妹都是二附中的学生。2001年,我女儿初中毕业报考的第一志愿还是二附中,但是阴差阳错的被人顶替只好去了一附中。二是从经历上讲,我在学校五年一直是活跃分子,既是学生干部,又是学习尖子,办刊物出简报什么都敢干,还先后参加了学校田径队、兵乓球队和文艺宣传队,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里跑过龙套。从初三开始,我又住校护校,记得一次晚上巡逻,某人看到楼前果树上还有挂果,摇手一指:“这东西招贼,拿下!”立马成了我们的战利品。当时学校传达室有一位老校工“包爷”,我们有时间就到他那找《参考消息》看,这是唯一能够看到外边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校时正值文革后期,是恢复高中后的第三届高中生。尽管大环境动荡不定,但二附中的校风一直很正,小环境很好,是北京市仅有的几所对外开放的学校

 

陈遇春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尽管教我们的时间不长,但对我影响很大。她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不卑不亢,始终保持学者风范。记得一次语文课上,我在桌子底下偷看《三国演义》,被陈老师发现了,这在当时都属“封资修”的东西,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坏书”本身,都可以批你没商量。但陈老师并没有这样简单处理,下课以后主动找我谈心,既有批评也有鼓励,还送一本《封建论》给我,嘱咐我多读点书,但上课要专心听讲。这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我的影响很大,不知不觉中就对古文、诗词有了偏好,尽管后来学的是建筑学专业,但对文学和历史始终情有独钟,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大多用在博览群书上,切身体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乐趣。

此日记TrackBack地址: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wlog_id=54703

**************************88

 

部分论文:

 

陈遇春:“谈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陈遇春:《略谈苏轼和韵诗的思想意义》,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陈遇春:“童年·梦·诗——读冰心散文《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4期。

陈遇春:“西风残照有真情——读《你们是谁家的老人?》”,俄罗斯文艺,1986年第3期。

陈遇春:“不如归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陈遇春:“一曲琵琶千古情——读《琵琶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

 

附图:

 

1-2.龚兆吉 陈遇春校注本《水浒传》封面。

 

3.陈遇春校注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封面。

4.图为陈遇春专门为我女儿选定的精读书《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湖南人民出版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613.html

上一篇:关于“中国制造”危机的另一种思考
下一篇:Albany的宁静生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