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老友采访镜先生:通向融会贯通之门

已有 3354 次阅读 2011-6-2 18:1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镜子, 联想, 融会贯通, mirror, 米拉

镜子纵横网络,以融会贯通见长,有老友借机采访镜先生,问:
Quote
我一直认为“智力”不外乎是“记忆”+“联想”(或者说: 类比)。
你自己觉得你超常的“联想”的能力,是天生,还是来自于某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是后者,是什么样的方式?
图书馆能增加知识的广度,但在知识点之间添加“联系”的能力,是怎么锻炼出来的?
比如从“直翼飞机”联系到“直升飞机”;从“傅里叶变换”联想到“曲谱”;……
这些知识 点,普通人也有,但很难建立这种“联系”。


不好说。更严谨地说,是自己无法界定。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2/2011 00:32:15

应该说是有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并且认真地反省过。更为要紧的,是能看到一件事情 从“成功”转到“失败”,然后又从“失败”转到“成功”这样的波动。

也有来自于某个阶段学习的影响。一个人能自由地到图书馆的书库里看藏书,这也是个“机遇”吧。一般的情况是在想看书的时候看不到(=没有)。等到有了,人们又没有功夫去看了。长辈人曰:牙口好的时候,想吃花生却没有。等到有花生了的时候,却没有牙了。

谈恋爱也是种“训练”。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2/2011 01:39:22

可以有各类吸引异性的“手段”。体育运动是一类,研究学问又是一类。立委的“自传”讲是属于后者。

过去的教养讲究学“外语”。在西方就是希腊和拉丁了。国人学外文只到英语本身,就有一个差距了。学“外语”的功用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是个“镜子”。因此,在学术界里,不主张很早就学习“外语”,除非是加学洋人们的“外语”,比如说希腊语或拉丁语。这些是洋人做学问的根本。

国人的近代缺少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母语”的过程。属于“偷工减料”了。很多术语都是从日语里“借过来”的,国人自己没有经历过翻译的痛苦。没有这样翻译的痛苦,学术的根基就不牢固。

能记住镜某对这几种事情特别的说法,NEO老兄也算是个“明白人”了。镜某也算是积了“阴德”了。一般飞机的“翅膀”在专业上叫“固定翼”,而直升飞机的“叶片”被叫做“旋转翼”。知道了这两个说法,距离镜某的说法就不远了。而说“螺旋桨”就不能到位了。能看到直升飞机的机翼就更好了。“固定翼”与“旋转翼”的对比转换到直线马达与旋转马达对比的思路自然也就出来了。当然要有积累。至少要知道直线马达这个东西。



“傅里叶变换”联想到“曲谱”的更深层里,还隐藏着两个事情:1)复数(不仅是实数和单数),2)耳和眼的直交性。写的时候有意这样作了,能否读出来就看各位的造化了。镜某有这样的一个奢望:把一般人认为是难理解的事儿说平易了、把显浅的事儿讲深刻了、把严肃的事儿说愉快了、把轻浮的事儿说规矩了。这也算是一类“折腾”吧。这种“折腾”与人谈恋爱的感觉也差不多。

对成本意识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经历,也是运气了。这也跟人恋爱的年龄和对象一样,有个合适的时期与合适的人选的问题。早了不好,晚了也不好;张三不好、李四也不好。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50952.html

上一篇:说个发动机技术评价的思考
下一篇:「立委录像:祈祷」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4 吴吉良 武夷山 程光伟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