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芳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nhuizi 爱自己,爱他人,承担责任,尊重事实,敢为人先

博文

兴趣和快乐ZZ

已有 2399 次阅读 2008-10-27 21:32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 快乐

“兴趣”对科学工作者和各种各样的“迷”来说,倍感亲切,都将它看作成就事业的动力和生命。“快乐”呢,当然更不在话下,人的本性决定了他或她只要神志清醒、精神正常,就会拼着命地拥抱它,以享受人生宝贵的时光。按理说,兴趣与快乐,词汇不同、含义相异,不大可能互相混淆、一视同仁,因而似乎没有谈论的必要。谁不晓得,说到兴趣,凭自己亲身的感受,不外乎难以割舍和迷恋,内心怀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欲求。至于快乐,那太容易解释啦:就是愉悦、幸福,以及心满意足带来的高兴呗!

 

    然而,人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动物,在实际体验、流露以及运用“兴趣”和“快乐”的时候,认识、理解是一回事,表达、诠释则是另外一回事。许多场合,大家对它们常常各有各的态度,各有各的处置方式,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甚至于把它们扯在一起也大有人在。举凡大千世界中的男女老少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爱好,比如美食、玩耍、编织、运动、跳舞,又比如钓鱼、篆刻、探险、收藏、上网聊天,虽然程度不一、形式千差万别,但都表现出相似的特点,那就是我行我素、神情专注,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别人若问及:是何原因使你如此痴迷?他们往往都会脱口而出:感兴趣呗!是呀!对自己热衷的活动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才……尽管咬文嚼字的专业人士听上去觉得有点别扭。

 

   与之对照,另外一些活动和场合,恰恰需要兴趣驱使和支撑才能达到那种迷恋程度的,他们却习惯于用“快乐”一词表达,也许这样说能大体反映当时的心情。比如,问某某人为何如此爱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为何如此不甘寂寞,爱钻研“牛角尖”;为何整天泡在图书馆、实验室里,探索所谓的奥秘。常人看来十分枯燥的事情,从数据到资料、从文字到字母、从图表到公式,他们竟然那么地执着、那样地投入。这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学者给予的回答竟然常常不约而同地用两个字:“快乐”——最多加上“好奇”。

 

现实就是这样:明明该用“快乐”解释的却看上“兴趣”,明明该用“兴趣”表示的却青睐“快乐”。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首先声明,这种含糊其词的情感流露谈不上错,汉语修辞中词汇的用法本来就讲究灵活,只要对方意会、听出个八成就可以了,何必要和盘托出、说个仔细?再说,假若含糊隐晦能产生幽默,岂不更妙?我想要说的是,言语灵活和含糊幽默如果不明了词义任意发挥一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无论怎么说,科学辨认兴趣和快乐的细微差别,或许是必要的。

 

首先,兴趣和快乐都属于积极情绪,相互之所以能够混用是基于它们相近的心理含义。根据有关情绪的检测原理,它们都位于正性情感的一极,或者说均归属愉悦高唤起的情感象限中。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难怪无论谁,只要是自主参与所喜欢的活动,都会产生欣喜、高兴、激动的感觉和体验。难怪许多心理方面的实验较强调兴趣与快乐的联系,相反对二者的区别却缺乏关注(Berlyne,1971; Cupchik & Gebotys,1990)。其实,与快乐相比,兴趣的即时体验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近年来的兴趣理论认为,兴趣的即时体验有多个来源。比如除了刻不容缓的快乐外,还包括新奇、挑战、注意需求、探索意向等。可能因为后面的一些体验其来源及其作用机制,一时间不是每个人都能深刻领会;也可能当事人已经有所感受或主观上想表明,却唯恐对方听不明白,于是索性借助快乐一词表达出来。

 

其次,兴趣与快乐相互可以转化。大多数情况下,兴趣可以带来快乐,比如“悦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的书展、书市上,我们经常可以从采访著名学者的报道中得知,他们都觉得读书的动力在于快乐,“悦读”就这样传开了。什么道理?值得好好地研究。读书要动脑,需要学习、记忆、推理、思辩……它比之游戏、网上聊天自然没有轻松可言,假若没有兴趣或其他类似心理因素的推动,很难想象学者们是如何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书堆中的。事实上,他们通过阅读不仅习得新知、减少盲目、把握规律,而且阅读确实使他们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这是其他活动和途径无法达及的。同样,快乐也能生发兴趣。一般讲,快乐通常不直接构成人参与活动的动机要素,但自主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即时性报偿,如奖励、效益、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兴趣等,则是通过快乐的体验而得以享受的。所以要想让快乐经常地伴随身边,再笨的人也知道:必须紧紧围绕或抓住能产生快乐的那些动机要素穷追不放。结果,兴趣油然而生。要指出,快乐不是熟练掌握活动技巧的动因,更不会自动变成探寻好玩活动之原理的助推器,但是快乐却兴许能使当事人玩出趣味、玩出名堂。

 

    最后,兴趣与快乐的混同倘若成为社会认可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二者存在差异,需要关注和鉴别。笔者以为,是否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围绕它们发生的原因。世上没有莫名其妙的痛苦,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快乐。一个人饥渴时有水喝、有东西填饿肚子就觉得快乐;类似地,内心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也会觉得快乐。快乐通常受情景感染触发,与情境的关系较密切,所以容易从外部找到根源。兴趣的发生开始时固然也离不开情境因素的刺激,但相对要隐匿些。有关研究揭示,兴趣跟复杂、不确定、新奇和挑战等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不能带来快乐。比如,有这样一个实验,让类似背景的人随机观察和排列各种各样的多边形,然后调查他们的心理反应。测试表明,相同的多边形给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越是简单的多边形越是让人觉得顺眼和愉快,越是复杂的多边形越是让人好奇和感兴趣(Russell,1994;Russell & Gray,1991)。复杂性对于兴趣和快乐的不同效应也见于字谜游戏(Boykin,1977)、美妙音乐(Crozier,1074)和视频图像(Nomore,1974)一类的实验中,即发现复杂性和新奇对兴趣和快乐的效应不相一致。熟悉的事物倾向于让人愉快,而新奇的事物倾向于产生兴趣。这些发现支持Reeve如下预测,新奇和复杂性能促进兴趣,而满足跟自己胜任能力和自主性相关的心理需要,则会提升愉悦感Deci & Ryan,2000)。

 

二是围绕它们经历的特性。人们总希望快乐停留的时间越长久越好,然而事与愿违,快乐的激动并不能长时间地持续留住,这倒不是因为快乐有什么特别,而是缘于它毕竟是一种情绪反应,对情境的依赖性很大,一旦来自情境的诱发因素消退,快乐的激动也会逐渐平静下来。而且,这种现象跟情绪反应消耗能量有一定的关系。观察发现,同样是面对图片,一个人感兴趣时,表现为瞳孔直径增大但心率减慢;而快乐时,表现为瞳孔直径不变但心率加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快乐为何不能持久。

当然更主要的还得从二者的体验特性找根据。兴趣虽然也起源于情境刺激,但之后会发生质的变化,从情境兴趣发展为个人兴趣。个人兴趣堪称人的一种特质,不仅能永久地保持下来,而且还能决定人的行为取向。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随机出示多边形,每次出示图片的时间自己可控制。一些学生说,观察多边形取决于多边形是否喜欢;而另一些学生说,观察多边形取决于是否觉得有趣。当观察取决于兴趣时,他们会用较长时间观察复杂的多边形。Day的实验与此发现吻合(1968)。根据不同的教育要求让学生随机观察各种多边形。对之感兴趣的学生花费较长时间用来观察复杂的图形,而对之喜欢的学生则用较短的时间观察一阵之后就会失去耐心。即使是对参与音乐欣赏这种高度艺术性的活动,也能找到兴趣和快乐的体验时间存在差异的证据。在一项涉及复杂性和音乐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选择欣赏音乐所花费的时间长短,是基于兴趣和快乐维度之上的意愿和对音乐的评价(Crozier,1974)。兴趣的评价占据他们欣赏音乐时间变化方差的78%,与之对照,愉悦的评价占据欣赏时间变化方差的10%

 

    三是围绕它们所起的作用。Tomkins(1962)认为,兴趣和快乐可凭藉其功能加以区分(Consedine,Magai, & King, 2004) 。兴趣驱使人们参与到新的和复杂的活动中,随着时间推移,它对认知推动、知识习得以及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与此对照,快乐的作用别具一功,即促使当事人希冀报偿性的激励,构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以获得对目标实现的奖励。Tomkins指出,这些作用可能有冲突,尤其当人们必须在熟悉事物和喜爱事物之间作选择时更加明显。我们不妨举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兴趣驱动我们在特别喜爱的饭店品尝新的菜肴,快乐则驱使我们在熟悉的饭店点购以往哪个菜好吃。

博文来源于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typeid=731&userid=10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9935-44352.html

上一篇:人类活动的得与失ZZ
下一篇: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