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没有钱:G10K这种“大科学”如何起步? 精选

已有 9281 次阅读 2011-4-22 01:18 |个人分类:生物技术创新创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G10K (万种脊椎动物测序工程)是个典型的,类似人类基因组工程一样的“大科学”:因为它的科学意义大,参与的科学家多,合作的时间长,还需要有大笔的资金。这是G10K项目的官方网站(点击图直接链接):



那么,这么一个庞大的科学合作项目又是怎么启动的呢?

不久前,G10K项目的发起人之一,美国NIH/NCI遗传多样性实验室主任,Stephen O'Brien 博士来我们研究院讲学交流。 按照美国的习惯,演讲后一般都安排演讲者和邀请方的一些主要科研人员做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单独交流。我那天向Steve介绍了我们实验室的工作,主要是多重 PCR分子诊断技术,iCubate技术平台和免疫组库方面的工作。他听后很兴奋,邀请我去他的实验室交流。昨天我去了他的实验室。演讲后也和他的几员干 将做了单独交流,还和Steve本人在午餐前后做了常时间的交谈。交谈的目的是找到合作的切入点,我们找到至少三个合作课题,这里先不去讲它,我更感兴趣 的是了解他是怎么组织起G10K这样的“大科学”的。

我索性直接问Steve:“when and how did you started the G10K project?"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Passion"

Steve指着墙上的一个挂图和满书架的书跟我说:“我每年都‘出游’去现场采集标本,已经有至少二十五年了”。他办公室的墙上有许多照片,包括一些大熊猫的照片,他们走廊有许多有他们文章的杂志的封面,去他的网站可以找到链接几百篇论文,有近20%是在一线杂志发表的。他随手从一个文献柜里拿出一份excel表格,上面记录了他收集的几万份标本,各种动物标本,包括标本动物的名称,采集时间地点,标本部位,动物性别,年龄,是否建立了细胞系,是否能建细胞系,是否提取了DNA等等细节。


冷泉港的酒吧

Steve说:“08年冷泉港Biology of Genome会议,有天晚上,我和David Haussler在酒吧聊天,觉得是该启动Comparative Genomics项目的时候了,测序价格越来越便宜,做这件事情的迫切性就越来越大”(小插曲,又是这个著名的冷泉港酒吧,我以前博客也提到过的,这个酒吧有着传奇的色彩,许多大项目都是在这里起步的)。


“可是该怎么去做?标本那来?谁参与?钱哪里来?这得好好规划一下”于是Steve和David商量出来了一个大概框架:先找到一笔启动经费,招集一帮科学家(不一定要著名的科学家,但是要那些在一线采集标本的,有共同兴趣的科学家)开个会,在会议上达成共识,会后写一篇“白皮书”,一个类似“宣言”一样的技术文献,然后走一步算一步。


白皮书的诞生

09年四月份,G10K的第一次会议在加州召开了。Steve又给我看了一张照片,又是一个酒吧,这次是在Santa Cruz他们开会的地方附近,一个叫Ideal的酒吧:

他说,来开会的55个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领头科学家们在正式开会前天晚上去这个酒吧,酒后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许多都是比较“负面”的意见,说这件事到底有多难:“标本的质量,数量都不能保证。”“代表性的问题,到底先选那个动物?”“知识产权的问题”“数据公开透明的问题”“不同国家参与如何协调?”“钱哪来?”。。。。


“第二天,等大家酒醒得差不多了,我们坐下来,然后我说,‘假设钱不是问题,标本的质量就是首要的问题。’我让大家各自把计算机打开,各人报一下手里都有什么标本,能有十分把握拿到的有那些标本。科学家们分成了几个组:鱼类的,鸟类的,哺乳动物等等,一阵忙碌过后,参会的五十几个科学家手头就有几万份标本!大家一致认为‘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可以办到的!”


开了三天的会议,会议以后大家一起写了一个白皮书。出钱开这个会议的《遗传》杂志发表了这个白皮书(点图下载):


白皮书详细地阐述了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应该如何做,从那做起,都谁可以参与等细节,就是没有谈钱从哪里来


媒体炒热,华大基因投重金

白皮书发表后不久,媒体(在没花钱的情形下)开始报道这个项目,而且越炒越热,因为这有点象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


可是没有钱,这个项目还是不能启动。


真正推动了这个项目的还是中国的华大基因。去年底,华大决定参与这个项目并答应先期完成101个基因组测序工作(华大出钱)。有了华大的承诺在先,美国,英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坐不住了。现在Steve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大家都想参与进来,G10K网站上已经由原来不到100个参与单位扩大到上千个。


我们能学到什么?

记得看过一个叫"field of dreams"的电影,讲一个乡村种玉米的农民,听到声音说“只要你建了,他们就会来的!”,于是就在田里建了一个棒球场,结果连那些死去了的棒球明星都来竞技。。。“Build it, they will come!" 也就成了象征美国人敢想敢干的口号。这么大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走到今天,需要的就是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


“假设钱不是问题”的奇特假设,是我们99%的人不敢去想的。把最难的问题忽略不计,我们有多少人敢那样去做?而事实是,有些困难在事情开始的时候看上去是不可踰越的,可是等我们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了,天大的问题都可能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以前写过一篇博客评论这样的项目在国内是否能启动?也许很早就会有人站出来泼凉水或者“打假”,怀疑其重要性,怀疑发起者是“空手套白狼”,怀疑这怀疑那?是否有人拉山头,抢成果,挣名利?能否有国际化的胸怀,把项目开放出去?能否有远见,看到许许多多可能发生的问题?另外,他自己也说:“I had many ideas, but this is the only one everybody agree it was a good idea."


毫无疑问,Steve他们的热情,敬业精神,在本行业的建树和积累是成功的根本。可是能做到超越自我,超越国界,超越时空,做得这么超脱,这么漂亮,多不容易?


向他学习,做一个敢去做梦,更敢把梦变成现实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435884.html

上一篇:亚特兰大(照片)
下一篇:是等第三代测序仪?还是现在就上?
收藏 IP: 64.89.97.*| 热度|

27 曾庆平 王守业 赵凤光 贺乐 陈学雷 武京治 孙庆丰 张婷婷 李冰 牛文鑫 夏玉强 谢鑫 吕喆 傅云义 刘全慧 孔晓飞 虞左俊 许培扬 武夷山 徐明昆 梁建华 陈飞 张钫 易会广 zhucele liguoshuai willchan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