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日本因为地震而产生核泄漏以来,中国民众就非常关心放射性物质对自身安全的影响。于是乎,新闻媒体上隔几天都要出现一位所谓的专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台上用流利的汉语说出“本底辐射”呀,“微希沃特”呀,把在下面聆听的我们唬得一愣一愣,知道这人确是背熟了许多名词的专家。也许是穿着白衣的专家的威力足够大,当听到他们说“你们是安全的”,便如释重负了。
因为也长了一个脑袋的缘故,所以我猜想探测放射性物质的做法大概是这样。在全国很多地方会常年的监测一些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含量,比如碘131。即使在平时的时候,会有放射性物质来自于当地的土壤、岩石、外空间等,这样的放射性被称为本底辐射,也通常被认为是无害的。而现在,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的事故,导致全国很多地方碘131的浓度提高了,据说是超出了十万分之一,很小,所以不会影响健康。但我还是不明白这所谓的“很小”,十万分之一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是对本底辐射的平均值还是其涨落的幅度值而言,所以也不明白到底该不该担心国内家人的安全。
现在国内有一些专家喜欢卖弄大名词的原因是他自己也不懂自己在说什么。科学闯入中国至今不到100年的时间,中间恐怕还要减去批判爱因斯坦的十几年。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比如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中很时髦的一种休闲方式是几个人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所谓的“清谈”。这群人喜欢把一件平常的事情说得云山雾罩,让那些非知识分子觉得玄乎其神。现在有很多被专家了的专家,喜欢高喊一些漂亮的大名词把观众和自己都搞得晕头转向,蒙混过关。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问物理老师,“为什么在车厢内的人用力推,不能把车推向前?”老师回答说“你在选择什么参考系进行受力分析?”我当时被这个高深的反问震住了,没有继续问下去。其实当时我已经有了答案,“是因为那个人手推的同时,其实脚在向相反的方向在蹭,两个力抵消了。”
而另外有一些专家满嘴名词是对社会普通公众的利益不大在乎,与自己的利益不相干,干嘛管他们的事情呢?这几年在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写着什么“纳米水”,“核酸”,“绿豆防癌”的各种东西,这其中有不少专家跟着起哄。有一次在火车上,我向一位周围的乘客解释纳米的含义,不过是一根头发的千分之一。他当时都有点不信,那么多专家反复解释的一个“伟大”的名词,意思这么简单,还笑着说“肯定还有别的意思”。可是,这对我来说就是纳米的全部含义。
在来澳洲前曾经做过一次小的英文演讲。当时我在这个演讲提到了亚当·斯迷说过的“看不见的手”。当时觉得说这些大名词的感觉确实很好,感到观众正在佩服我的博学。可一位来自美国的裁判马上善意的提醒我,演讲中应该解释一下这个“看不见的手”。在澳洲生活的这段时间,我对这个忠告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在这儿的一年中,除了朝夕相处的同事,还接触了许多普通的澳洲人。和他们交谈时,最大的感觉是他们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我现在租住房子的房东是一个从英国移民来澳洲的老头,与他谈话的时候,即使谈到专业上的问题,他从来就是不懂的地方就提问,直到他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在与小组内的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猜想如果你对他们夸夸其谈一些你自己都不明白的玄乎的东西,他们的态度大概是表面上会懒洋洋的听你唠叨,但心里说的可能是“who cares?”。
要改变这个现状,不能指望教育专家了。公众应该自己站出来,运用自己的思考,质问专家,“本底辐射”是什么意思,“微希沃特”是怎么规定的。只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己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April 2, 2011 于悉尼大学生物学院
后记:同时向大家推荐TED上的一个视频,英国著名经济学家noreena hertz做的,
“how to use experts ---- and when not to”。
http://www.ted.com/talks/noreena_hertz_how_to_use_experts_and_when_not_to.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