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同事的在日本的经历。刚到日本仙台的第二天就遇到地震了!下面就是具体的经历、体会和感受!
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震,我校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副教授刘英菊正在日本仙台东北大学进行访学。此次访学原定时间为一年,3月10号,刘英菊自中国前往日本的飞机才刚落地,3月11号,初到日本尚处于兴奋状态的刘英菊就亲临了日本大地震的灾难时刻。她,兴奋感荡然无存,地震、海啸将她预期一年的访学深深埋在了废墟里。
舍三岁幼儿赴日访学,梦未圆却获一身惊
1978年出生的刘英菊2005年来我校任教至今,在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里是个年轻能干的副教授。去年她开始申请去日访学,计划在那里完成她在某个研究方向的为期一年的学术合作。她所访问的学校乃当地有名的高等学府、位于仙台市青叶区的东北大学,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以及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就读过该校。当年鲁迅先生东渡日本求学的仙台医学院正是现今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这里也是中国学子留学东洋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刘英菊家中有个三岁大的小孩,小孩尚处在找妈妈的年龄阶段。尽管放不下,刘英菊还是下了决心将还离不开妈妈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帮带,只身一人前往日本。据刘英菊同事介绍,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她还在为一些没有落妥的琐事操心,3月11号的下午这一切对她来说就都不重要了,生存成了她唯一关心的事。仙台是平原地区,距离发生事故的第一核电站比较近,空气中的核污染微粒很容易飘过去。经过协商,东北大学校方支持留学生们先撤回国内,刘英菊必须想办法回国。
联系不上,同事张君斓电话响不停
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在日本的亲友的安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刘英菊的平安触动着我校师生的神经。
张君斓是刘英菊的同事,平日里她和刘英菊关系较好。3月11号,当她在网上看到关于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仙台海啸高达10米等新闻的时候,她立马想到了仅到日本一天的刘英菊。“很担心,她才刚到那里,人生地不熟的。”可惜,始终联系不上,张君斓只好等。“地震发生后,我办公室的电话、手机,甚至是家里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都是同事们打来询问有没有刘英菊消息的。”张君斓在她的日志中这样写道:“偏偏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切皆有可能’可不止是一句广告词啊!”
QQ是唯一的联系线,同事留言“等你平安回来”
从日本发回来的灾情每时每刻都在更新,然而同事们都还在积极地联系刘英菊。无果。13号早上,同事张君斓通过原中大的朋友曲折迂回地了解到刘英菊是平安的,但尚未联系上刘英菊,心还是悬着的。14号凌晨一点多,刘英菊在QQ上给大家留言了,她简单介绍了她在日本的情形,向大家报平安。
1:51:36
“我经历了这次地震,所幸的是地震的时候我在研究室,刚到的那天秘书还带我去看了大楼如何防震,第二天就进行了验证。在那,有人教我如何处理,如何逃生。震后,组里的副教授让2个日本学生送我回家,走了三小时才到会馆。然后,让我拿被子去避难所。接下来的日子就跟难民一样,幸运的是前一天晚上我买了食品放冰箱。之后的两天,没有食品和水,只有靠自己去一个个便利店排几个小时的队买上2—3样东西。”
1:54:00
“今天终于有来电,但是来电的同时,避难所隔壁的教学楼着火,当时感觉很绝望,无处可去。所幸是,有个中国人用英语和日语跟日本人交涉,我们留在了另一处避难所。”
1:55:43
“食物等等还是紧缺的,我会保重自己,跟着我周围的中国人想尽办法回国。多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关心。”
这是刘英菊所留的三句留言,那时候同事们大多徜徉在梦乡里,他们还没想到刘英菊有消息了。第二天一大早,同事张君斓第一个看到留言回复了,她说,不幸中的万幸!人安全,比什么都强啊,等你平安回来!紧接着,同事张君斓做的工作就是向各位牵挂着刘英菊的同事们一一报平安。
就这样,QQ上的留言成了大家获悉刘英菊消息的唯一途径。14号晚上八点多,刘英菊又连上网了。她告诉大家她正在联系回国的机票,如果顺利,15号晚就能有最终的消息。15号,逃难中的刘英菊又没有了消息。
“好多同事做梦都梦到她。在我的梦境里,刘英菊在海里拼命挣扎,我想救但救不了。”出事后,同事张君斓对刘英菊十分牵挂,她还在QQ日志上发表一篇文章,祈祷刘英菊平安回来。“平时可能我就是关心日本发生了地震,死伤如何,不会具体关注某个区域。但因为同事去了日本,就在仙台,所以会特别关注特别紧张她所在地理位置发生的一系列情况。”张君斓说。
积极逃难的刘英菊尚不知道有这么多关心她、牵挂她的同事在盼着她平安回来,平日里跟着她做实验的学生也很担心老师的安全。她的学生谢彦表达了对老师的担忧,他说,突然觉得身边的人陷于灾难中,感觉灾难原来离我们很近。他想对老师说:“你是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平平安安,愿您能早日回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