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提倡学术国际化,至少在自然科学

已有 5552 次阅读 2011-2-9 11:26 |个人分类:SCI-科学荣誉|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美国人, 生物学, 中国人, 自然科学, 打印纸

看到黄安年老师的一篇博文《慎谈学术国际化》。我粗粗总结一下,不知准确与否:历史学科的学术国际化,不得不按照美国人的规范行事。按照美国人的规则做就会有损我们的国家利益,所以学术国际化要慎重。

 

就此,我想与各位网友讨论三点。一、什么是学术国际化;二、历史学科的一个经验是否可以推广至其他学科;三、美国化是否代表国际化?

 

学术研究必需交流借鉴,否则就无法取长补短。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就会经常重复他人已经完成了的工作。最近,听埃及旅游回国的朋友转述,埃及人说造纸术是他们发明的。仔细想,中国人可以发明造纸,为什么埃及人就不可能。在信息传播极不顺畅的古代,发明造纸这种“重复研究”肯定很常见。国际上认可造纸是中国人发明的,因为中国人的造纸术传播出去了,世界大多数其他国家地区的造纸技术是建立在中国造纸术的基础上。近几十年,西方国家的先进造纸技术反哺中国,我们得以淘汰了牛粪纸,有了白净的打印纸。

 

引进人家的先进技术,使用人家的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打印纸也只能分为A4、B5等规格,而没有用3寸、一尺等中国特色的规范。

 

本人所在的生物学,中国的细菌和美国的细菌,遗传物质的表达规律是一样的;中国的青蛙和英国的青蛙发育途径也几乎完全相同。如果别人已经研究的很清楚了,我们当然要学习他们的结果,没必要自己再研究一遍。学习别人的结果有意无意中就接受了人家的规范,西方人按照“门纲目科属种”划分世间的万万种生灵,我们国家生物学的老祖先(李时珍)划分生物(其实他还划分了非生物,这里略去)的标准是“草、谷、菜、果、木、虫、鳞、禽、兽、人等”。如果接受西方的遗传知识,却非要保留自己的分类规范,会有多麻烦留待网友评论吧。

 

至少在自然科学,要取长补短、少走弯路,要加速学术进展,就必需学术国际化。

 

那么,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讨论的上面哪一点不适用于历史学呢?我们上面讨论的学术是对完全客观的规律的探究。如果不出错,不同人探究的结果也是完全相同的。我按照自己中小学的知识思考了一下历史学。历史学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者(对中国来说是全国人民,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家)维护其统治的手段。中国人民的手段和美国资本家之间当然没有相同的客观规律啦。如果中国历史学家采用美国的规范,也就是在中国加强美国资本家的力量,削弱中国人民的力量。黄老先生做的对。但话又说回来了,您用词不当,应该说《历史学慎谈学术国际化》或《社会科学慎谈学术国际化》。

 

国际化和美国化有什么区别呢?国际化是吸取全世界最先进的知识经验,而美国化则是吸取美国的先进的知识经验。当代美国最强大,美国化经常就说成了国际化。当从历史的角度看,几十万年前,非洲人最先进,他们首先站起来了。如果当时有交流手段,亚洲、美洲的猿猴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向非洲人民学习。我们的汉唐盛世时,中国最强大,中国化就是国际化。如果当时日本人强烈反对国际化,今天我们就看不到日文中那么多汉字了。用了汉字,日本丢掉了一些自身民族的文化,他们得不偿失吗?当然不是,使用汉字缩小了他们和中国在科技文化上的差距。我不懂日本历史,不知道在唐代的日本,是否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和大批愤青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现在,我们反对美国化。内心中,我们却在为千年前日本(和其他周边民族)的中国化自豪。将来,我们强大了,我们的规范成了世界规范,也许我们的先进知识传播会受到美国有识之士的反对。

 

有实力,改变别人。
没实力,被人改变,或者把自己关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411344.html

上一篇:怎样区分我们和它们:种的定义及其争论
下一篇:要SCI论文,不要国家科技进步奖
收藏 IP: 202.112.87.*| 热度|

13 吕喆 朱志敏 许培扬 贺天伟 唐常杰 戴力扬 苗元华 王季陶 陈安 李永丹 赵凤光 xqhuang fycyyh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