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10年与2005年和1998年共同成为最热年

已有 2803 次阅读 2011-1-21 07:0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全球变暖, 低温冻害, 自然周期, 拉马德雷

                  2010年与2005年和1998年共同成为最热年

                                杨学祥

 

世界气象组织20日表示,2010年与2005年和1998年共同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C,比2005年和1998年分别高出了0.01°C0.02°C,由于这三年间的差异过小,因此专家将2010年、2005年和1998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表示,这些数据证实了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趋势(不如说是停滞不前的趋势[1]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数据显示,2010年地球表面气温比二十世纪平均值高0.62摄氏度,与2005年并列自1880年有地球表面气温统计以来最热年份(并没有持续上升[2]

 

全球气温的观测是有误差的,同一机构的观测精度只有0.01摄氏度,不同机构的观测误差高达0.04摄氏度2010年以前,国际气象组织以2008年为史上最热年,美国气象机构以2005年为史上最热年。今年国际气象组织观测标准的改变应该有合理的说明。

 

我在201012月指出,2010年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暖时段,200年周期的冷时段,60年周期的冷时段;1998年处于潮汐1800年周期中的暖时段,200年周期的冷时段,60年周期的暖时段。2010年重复1998年状态的可能性不大,但千年极寒不会发生[34]

 

2010年的气温并没有创造新纪录,停滞性波动变化显示转折期的特征。

 

气候学家王绍武等人最近综合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3个核心问题:①全球变暖停滞了吗?回答是不一定。虽然根据HadCRUT3序列显示19992008年温度增量很小,但是这10年仍是过去30年中最暖的10年。而根据NASA GISS序列,则同期温度增量仍达到0.19/10a。目前全球地表气温在一个较暖平台上振荡,不能忽视自然气候变率。②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吗?回答是否定的。虽然温室效应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ENSO、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热盐环流等对全球变暖也有影响,在年代际及年际尺度上其影响甚至有时可能超过人类活动的作用。其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③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十分明显的迹象吗?回答是肯定的。近几年冰雪圈融化的速率及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均超过了2007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估计,因此对未来SL上升的预估值也增加了[5]

 

参考文献

 

1.       付旭。世界气象组织称2010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2011012023:39  国际在线。http://news.sina.com.cn/w/2011-01-20/233921849115.shtml

2.       去年“最热”。凤凰网科技。20110114 03:30 武汉晨报。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1/14/4272830_0.shtml

3.       在严寒中讨论全球变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倒退。凤凰网资讯。20101209 10:04光明网。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12/09/3420485_5.shtml

4.       杨学祥。在严寒中讨论全球变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倒退。 2010-12-8 07:14 科学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1413

5.       王绍武,葛全胜,王芳,闻新宇,黄建斌。全球气候变暖争议中的核心问题评论。地球科学进展。2010256)。http://oldweb.cqvip.com/qk/94287X/201006/3434889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06421.html

上一篇:我国大陆地区处于地质活跃期和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下一篇:俄堪察加半岛希韦卢奇火山喷发和潮汐组合对比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4 杨华磊 杨正瓴 杨文祥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