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博士还能看到希望吗?
(王德华)
窗外风很大,是个寒冷的日子。
一觉醒来,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好像是关于学生的。
昨天下午的组会,拖得很晚,是我的原因。闲聊大了,学生不敢提醒,就让时间慢慢流过,夜色就来临了。由于讨论学生的一篇稿子,英文稿子,为了毕业获得学位的稿子,一生中他第一次写就的稿子,我也就没有刻意去赶研究所的班车。知道周末的北京已经堵得不堪忍受,首都变首堵,似乎是一种必然。几十年前梁思成曾预言过,现在成为了现实,重重地现在每个北京人的眼前。这个时候,估计没有人再去说梁思成预测错了。
由于有学生今年将毕业,自然少不了烦人的唠叨和叮嘱。每年的5月底要结束答辩的规定,是需要学生们心里牢记的。有发表的论文才能当年获得学位的规定,学生也应该清楚。不讨论这些规定是否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讨论是否合理和人性,事实是当年来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些游戏规则的。所以,游戏将要结束的时候再对规则说三道四对自己已经没有了意义。研究生的一个直接目标是毕业获得学位,如果到了跟前才明白这个目标,显然是很愚笨的,不管你是否聪明能干。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把这个目标记得牢牢的,盯得死死的。
漫无边际地唠叨和神侃,话里有话地暗喻,聪明的学生们不会听不出来。即将到点的学生们会感到很幸运,受折磨的日子快要到头了。学生毕业走人,导师有时候会感到一种空,很快也就被新来者填充了。不可否认,有些学生的离开,是会经常让导师怀念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都在经历。营盘希望越来越坚实,学生出去不应似流水流向低处。所以,当今的大环境和学术氛围,禁不住多了些心慌、茫然和无奈。毕业走向何处?哪里能容身?看着学生的一脸无奈,些许的叹息和摇头,苛求希望的眼神和无助的目光,心里凉凉的。不知道从嘴里吐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无伦次的毫无逻辑的重复,学生也就知道从导师这里已经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心凉。
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悲凉。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恐慌。第一次感到了作为导师的不安。当今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为师显然已经落伍。年龄的增长,知识的老化,课题追求新意已经有些困难。严酷的现实,学生难以静心探求,只求保险不愿创新的情绪,更是举步维艰。社会的浮躁,学位的贬值,知识的淡漠,学子和导师的心灵经受着现实严峻的拷打。坚持还是放弃,时刻在大脑中抗争着,但每一回都是坚持占上风。希望是有的,机会是有的,公平是有的,社会多数时候还是看能力的。靠本事吃饭,应该还是没有多大错误的。我爸是李刚,很是让人羡慕。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时代追求。
外面的风声很响,一定很冷。各种杰出人才的招聘正热,充斥网络。曾有学生问,出国好吗?我回答:能出去的话,作为第一选择吧。有研究生来信问,毕业后怎么择业?我说,先联系出国,再联系国内名校和研究所,依次类推。当然,为了生存,考虑现实是必要的。可还要明白,一旦进入有些现实,理想就离你渐远。血,如果还热着,就坚持一阵子。如果厌烦了,就找自己的所好吧。
年轻,是本钱,会有很多的机会,很多的选择。这都是年轻的特权。
错过了,就进入茫茫人流,过日子吧。
人生,就那么几十年的事。长生不老,是一种永恒的梦想。充实、快乐,是一种现实的追求。
在实验室举办的新年联欢会上,我们研究组合唱《祈祷》。我们学生高声朗诵着我写的几句话:我们祈祷,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们祈祷,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快乐健康;我们祈祷,我们的身边充满欢笑、鸟语花香。
懒懒地醒来,一头的无绪和茫然。
风还在呼呼叫着,心一直感到凉。
水开了,冲一杯咖啡。
(王德华 2011年1月8日)
**********
感谢和歉意(2011.1.10凌晨):
哇塞!一上网吃了一惊,这篇文章受到这么多博友的关注、评论和推荐,实在是一种无限的鼓励。抱拳致谢各位朋友!不能一一回复,特别致歉!(有时间会试着回复交流)。
特别说明一下:鉴于当前的环境和政策,鼓励博士毕业出国,镀金深造,主要目的是练就一身好功夫,回国建设咱们的国家。越是优秀的才子,越要回来才是。回来加入改变环境、促进体制改革的行列中。让环境好起来,体制完善起来,大家都愉快起来,良性循环起来,这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402330.html
上一篇:
突然惊醒过来,是一种心灵安慰下一篇:
道一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