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按:本文较长,是本博经过多年思考,今朝一气呵成。不揣丑陋,贴出与各位读者共享,探讨。时间关系,还有很多观点没写出来
此文,二傻一定要发言,无果二傻没有动静,我会大声呼唤:
二傻啊,二傻,你在哪里?
.
捕风捉影——孙悟空的“定风丹”、爱因斯坦的“定时船”和美国科学家们的“定光丹”
风是运动的,如果风速为零了,还有风吗?
光是运动的,如果光速为零了,还有光吗?
众所周知,风不是一种物质。风是物质的流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但物理教科书上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物质。甚至有人认为光是宇宙的本源。
风波和光波,都是波,差别咋就这么大呐?!
光,会不会也像风一样,是物质运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呢?
如果是这样,现代物理学的近300年光学科研工作,岂不都成了捕风捉影?
一、 风——捕风捉影
风与物质有关,但风本身不是一种物质。风是物质流时动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物质运动的表象。风和影都是无形的东西,如果某人的言行的立论没有事实根据而凭空臆想,就是捕风捉影。
风是流动的,当他停步时,你可以说他不见了,当我认为他仍然是真实存在的,当你在无风的旷野里狂奔,仍能感到清风抚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静止的风也不能小觑,他仍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他动则变为风暴惊天动地,静则化作和风钨侬软语。风是永恒的,风不会消灭,风是坚强的,风不会受伤,风是无界的,风无处不在,天外也有太阳风,恒星风(现代物理学观点),人体内有内风(中医观点),星体内部应该也有内风
风就是不羁的心。从这个角度看,“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个佛家典故还是很有道理的。
气态的风
一般来说,风是由气态物质(如空气等)的流动形成的,故风不会停下来的。如果停下来就不是风了。如果测量不到风的存在,那是因为物质不动了,不是风不动了。所以古人有“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说法
等离子态的风——太阳风(星风)
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这种物质虽然与地球上的空气不同,不是由气体的分子组成,而是由更简单的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和电子等组成,但它们流动时所产生的效应与空气流动十分相似,所以称它为太阳风。
液态的风——水风(或风水)
气体的流动是风,离子体带电粒子流是太阳风,水的流动是不是水风呢?水风可能是本博首次提出,但风水大家并不陌生
固态的风
有没有固态的风呢?因为固体物质的分子也会运动的,只是扩散得慢而已。固态的风是个什么样子?
二、光——“光”就是什么都没有
物理教科书上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物质。电磁波可以看做是一种能量,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形式且可以与物质相互转化。因此,根据现代物理学观点:光的确是一种物质。
但,光就是什么都没有。钱花光了,还有钱吗?(这不是偷梁换柱,别激动,继续往下看)钱可以被花光,物质也可以在瞬间化作一股白光,飞逝而去。 自然界这种现象虽然不多见,但作为未解之谜还是有不少案例的
三、风波不止,风光无限
光速和风速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而与介质的运动状态无关。风速也是。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早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的说法。别小看这句话,包含的道理足以令现代物理学家们汗颜:隐含了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和多普勒的“多普勒效应”。
现代物理学认为:声音是一种能量,它在空气中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无论是否有风。但是,因为“多普勒效应”,顺风中声音和无风或逆风中的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你在车站,当火车靠近我们时,气笛的声调会变高。而当火车远离我们时声调会变低的原因。
气压和光压
电有电压,气有气压,水有水压,光也有光压。光有波粒二相性,当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上便会有光压的显现,用此原理,有着巨大太阳帆的观测卫星便能在微量光照下进行长途星际旅行了。
光子和风子
既然电有电子,光有光子,那么风也有风子,风子是什么样子?没有人见过风子,也没有人见过光子。自认为见过光子的人都快变成疯子了,如这几个光子实验足以让人疯掉:
水波、电波和光波引起的风波
水波——原地震荡的水
虽然有随波追流的说法,但水波是不可能把水面上的漂浮物推向远方的。这事因为水波只是水体的原地震荡而已。中学时候的一道题目:在平静的湖面中有一个软木塞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在湖面中心放一打点器,使湖面上产生水波。请问最后软木塞会不会被水波推到岸边?答案是不会,因为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都不会引起波中物体的宏观位移,都是原地震动。只不过震动方向不同罢了。推而广之,海水中、江水中的飘浮物体位移,在无自身动力前提下,不是风(气流)就是水(流)引起的,不关浪事。
交流电——原地震荡的电子
我们日常接触的电流,我这里说的电流默认是说交流电,也就是AC,特斯拉先生的发明。我们知道,交流电,并不是和直流电那样,电子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是从一边跑到另外一边去。交流电里的电子,就好像一个网球。很多的网球被从电路的一端,扔到另外一段,然后又被扔回来。交流电里的电子,是不断的走动的。出发----回来---出发---回来这样不断的震荡着这个过程,宏观表现为,电压随着时间而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日常了解的低频交流电的表现在低频交流电中,电子出发,跑到另外一端,再回来,叫做一个周期。高频的性质,就完全不同高频的电子不是和低频电那样,在电路的导线中跑来跑去。而是在自己的原地,颤抖。不断的颤抖。高频电流,频率越高,它的振幅就越小。每个电子在自己的位置附近发生振动。这就是高频电流和低频电的差异。我指的是交流电。因为高频电流的电子,不是真的大距离位移,而是微观尺度上的振动行为。所以,高频电流,有神奇的性质。高频电,不是电子发生位移,而是原地振动。低频交流电,电子是不断的发生位移的。
“太阳光传到地球大概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能是一场物理学风波
物理教材上说:太阳光传到地球大概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但这是真的吗?
超距作用,是指在两个"同谋"粒子间,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这种现象早先在EPR佯谬( EPR paradox )思想实现中被提出,于1982年由法国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 Alain Aspect )的实验中首次证实。利用这个原理,以太阳黑子观测为例,来说说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就是太阳光传到地球大概需要8分钟左右的时间。作为在地球上的一个观测者,如果他在观测太阳黑子信息,那么常规思维认为,他看到的将是8分钟之前在太阳上所产生的黑子信息。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
无疑,相对于太阳而言,观测者与地球是可以看成一体的,那么,观测者与太阳黑子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黑子信息通过以光子为传递介质,或者干脆说是太阳以光子作为传递介质与观测者或地球之间的关系。很显然,作为传递介质的光子其传递并不是为观测者特意准备的,并不是要等到有了观测者的观测才特意传递到其眼中。它在空间各向是同性的,这就意味着,在观测行为发生之前,光子的作用是弥散在空间来实现,这样,不论观测是刚刚产生,还是突然从某个天体转移到太阳引力空间中的任一点,那么它会立即受到太阳光子的作用,而不需要太阳光子自太阳传递到观测点的的时间——显然,这是一个经验事实。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以光子作为空间介质的场一旦建立场的作用分布,那么场间的作用必然是不需要时间的,或者说是一种“超距作用”。简单地说,每个光子所载的信息在链接上无限感知,能够即时“反映”相互间的信息变化,保持了从观测点到目标发生点上信息的一致性,从而使传递延迟消失了。
??换个说法,由于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太阳上构成整个信息的每个基本单元上的光子,其发射时间点和速度都是相同的,因此到达观测者脑中的时间也必是相同,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先后差别。或者说,在观测建立前,信息已经弥散在空间,按照“超距作用”的原理,信息图谱的传递实际上已经没有了8分钟之前和8分钟之后的区别,在建立观测的瞬间,被观测的光子不管是8分钟之前还是8分钟之后的都保持了信息的一致性——也就是,产生了“远距离的瞬时联系,看起来像是一个讯息以无限大的速度在粒子之间传递了”。
从这些理论上来推想,那么,常规思维的结论是错误的,不过,这种推想过于超越常规,令人觉得惊异,让传统学者产生思想抵触。基于对这种观点的反驳,有人提出,我们所看到的周围的一切都是历史而不是现实。这是缘于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因此,我们永远只能看到8分钟之后的太阳,"现在"的太阳是永远看不到的。其实,这个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历史是一种看不见的过去,我们能看到吗?如果“过去”能被看到的话,那么是要以“过去”作为现在,还是以“现在”作为现在?那8分钟其实应该定义为针对光子的传递时间,而不是针对信息而言,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是一种信息,只有针对信息而言,理论才有意义。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我们将永远只能看到8分钟之后的太阳,并且在同一个观测点,由于每个时间节点传递的光子能量因宇宙射线的干扰导致的衰变都不同,结果将可以看到8。1、8。2、8。3、8。4、8。5、8。6。。。等一系列时间节点的太阳黑子影像的重叠,但观测事实表明,没有这种情况出现。
??按照“超距作用”理论,信息的弥散需要介质,但不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不是光子的传递不需要时间,是信息的传递,或者说是“感知”,与光子的传递是不同的,因此,弥散之后信息与信息源保持同步更新,如果太阳黑子在变化,弥散在空间里的信息也保持同步变化。
??之所以信息图谱的传递实际上已经没有了8分钟之前和8分钟之后的区别,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信息与信息源保持了同步变化,我们看见的太阳黑子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遵循这种同步变化的,此刻弥散在空间里的,没有8分钟以后的太阳黑子或8分钟之前的区别,这是根据“超距作用”所做的推理,很奇妙的是,这种推理并没有导致观察上产生矛盾。
任何一个新兴理论都需要科学实验为验证基础,超距作用也不例外。除了1982年由法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实验中首次证实外,其他物理学家也相继通过实验证实。光子之间的超距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机制与应用意义目前现有的物理理论还无法解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四、孙悟空的“定风丹”和爱因斯坦的“定时船”
风是运动的,如果风速为零了,还有风吗?只有孙悟空的定风丹才能把风定住。当然,中医可以把人体内的内风定住。详见:肝风内动:
人体病变过程中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状,称为“肝风”,它属于病理变化的表现,为区别于外感风邪,故称肝风内动,实际与“风气内动”同义。其病机和肝主血、主筋、开窍于目、其经脉上巅络脑等的功能失调有闯,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有虚证、实证之分,虚者由于阴液亏损,称为“虚风内动”;实者由于阳热亢盛,称为“热盛风动”,或称“热极生风”。
光是运动的,如果光速为零了,还有光吗?爱因斯坦没有定光丹,但他有“定时船”——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上时间静止不动。
现代人不能超越或者达到光速,但美国科学家却有“定光丹”,可以定住光速:
美国哈佛大学两个研究小组19日同时宣布,他们各自独立地勒住了光的“缰绳”,让光停止不前。
据研究人员提供的新闻公报称,光在进入水或玻璃等介质后由于折射关系传输速度会变慢,但在普通的光学材料中减慢光速的程度存在一定限制,一般只会减慢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但在特定条件下,这种限制可以打破,光速 也因此而可能减慢至惊人程度。
科学家采用的特殊“介质”由施加激光后的超低温原子云构成。研究人员首先将大量金属原子组成的原子云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后形成所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状态,在这种低温状态下,原子的速度几乎等于零。结果金属原子就被迫互相重叠,形成一种“冷凝物”。这种“ 冷凝物”一般会吸收照射它的光线,但科学家使用一种特殊激光束对其进行处理,使光可以通过,然后经过调整可以使光速降为零。哈佛大学两个研究小组分别采用了铷和钠原子作为“冷凝物”的材料。
降低光速,有很多实际用途。不仅对于研制未来的光学计算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利用它可开发将不可见的红外线转换为肉眼可识别的可见光的技术、减少通信系统中的噪音以及研制性能更好的视频显示和夜视装置等。
初读此条新闻,兴奋不已,美国科学家真是厉害啊。连定光丹都发明了。忽而一想,哈哈,那“冷凝物”不就是夜明珠吗?——白天吸光,夜晚发光。吃多少,吐多少!!!
五、结论
还是那个问题:
风不是一种物质,光是一种物质吗?
如果风速为零,就不是风了,如果光速为零,他还是光吗?
风光,风光,风与光亲密无间,但风与光在物理学上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