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应该选择和承担重要科学问题
(王德华)
几年前有学生曾示意我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一些想法,那怕是一些很不成熟很幼稚的想法。要是导师总是否定,学生就不敢或不愿再说任何想法了,原本一些新的有创意的想法可能就被埋没掉了。
我基本接受了学生的建议,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在近些年里,我很少否定学生的任何想法,即使我有时候不是很同意或很不同意,也往往是委婉一些,希望学生能自己意识到。如果学生意识到而愿意改之,我自然同意;如果学生仍然坚持,只要组里大多数同学也支持或者不否定,我也就基本尊重学生自己的决定,并力求实验设计更完善些,只有一个要求:在研究组积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知识背景,获得可发表的数据。
多年过去了,我尝试过一些方法,但对于学生的论文选题,我依然没有很好的结论。很难说哪种方式好。我也曾感叹过:导师对学生的宽容是一种放纵(导师的仁慈,可能是一种残忍)。我觉得导师对部分有潜力的学生适当施加一些压力,也就是进行所谓的善意的“折磨”吧,应该说对于他们成长是很有利的。
我觉得课题有光亮的地方,学生有时候不认可。学生辛苦思索的问题,有时候凭我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判断,估计能发篇文章,但没有突出的亮点。尽管我们反复强调,研究生学习不是为了文章,但能够毕业、获得学位应该是作为研究生的一个目标的。既然有规定获得学位需要文章,那么发文章的想法是自然的。问题是文章重要还是有亮点的问题重要?研究生是考虑当前还是眼光看远一些?
博士阶段(和博后阶段)是一个做学问的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创新年龄和创新机会,远近的实例都说明着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如果没有创新的工作,获得学位以后又该如何确立自己的方向呢?自己未来的事业该怎么发展呢?没有好的科学问题,自然没有高质量的文章;没有好文章,自然也不是很容易得到好工作(职位);没有好职位,经费和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反之呢?好问题,好文章,好位子,经费和事业发达…. 这两个不同的循环,我们周围是不是也有很多例子?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问早期适当的模仿和重复都是允许的,有时候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做学问总是模仿和重复,后果就严重了。一个靠重复和模仿成长起来的学者,即使有不少论文,也很难成就事业(领域,学科)。
做有光亮的工作,选择有光亮的问题。在科学问题上下功夫,舍得花时间思考,是非常值得的。要想走得远,就得起点高。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有光亮的?是重要的?这个问题很大,不好具体,每个领域方向都有自己的重要问题。简单说,对学科领域发展有突出贡献,或者具有奠基作用的问题,自然就是重要的科学问题。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97160.html
上一篇:
在台北读《背影》下一篇:
论文是学者(研究生)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