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收到朋友寄来的PPT,主题是“我不想成为英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成绩中等,但却阳光、自信、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小女孩的故事。她的父母曾经因为女儿平平的成绩使其失去了在同事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而苦恼;也曾经因为看到电视上的天才儿童而羡慕不已;也曾经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提高女儿的成绩,结果终因女儿的健康问题而不得不终止了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直到有一天,女儿被班级同学评为他们心目中最欣赏的人,妈妈为她骄傲不已:“你快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说:“老师曾说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看过之后颇有感触,我觉得所有对子女寄予厚望的父母都应该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做法是否得当。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我们究竟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应该提倡的?我记得心理系的陈老师曾经有一个观点:做父母应该有一个资格认证,只有考核合格的人才有资格生育子女,否则的话“问题孩子”将会越来越多。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父母的心目中都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实现理想的工具,自己可以随意操纵、支配他们。其实孩子并不是一个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于父母之外的个体,谁也没有权利在别人身上再活一回,即便是父母。正如纪伯伦在一首诗里面写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可是我们大多数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记得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送儿子上学我们都坐一个固定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让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出国,为此他的妻子从孩子小学开始,每天放学后都带着他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未好好休息过,上了中学依然如此。他儿子怕极了他的母亲,又一次在全校考了第七名(他们学校前三百名的学生都可以进入长春市一类重点高中),回来都不敢告诉家长,结果还是被他妈妈知道了,被踹了两脚。我真的很为那个男孩担心,不知道现在的他是否依然在背负着父辈的希望艰难前行……
记得以前一个朋友也是这样的观点,她说她这辈子就这样了,她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女儿,让她长大后出人头地,我当时问她:你现在才三十多岁,有理想为什么不自己去实现它呢?干吗让女儿去实现?如果你的女儿到了你这个年龄也是这么想,如此循环往复,那你的理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她告诉我,其实看着她每天那么苛刻地对待女儿,老公早已提出反对意见,已经晚上不爱早回家了,说不想听到她大声呵斥孩子的声音。现在的她已经不再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了,自己在事业上也小有成就,在同事中业务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以现在的教育体制,成绩好固然重要,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不是认真学了就一定能拿到第一名,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况且,如果因为一味地抓成绩,而忽略了心理上的疏导,又怎是一个得不偿失所能解释得清的。现在的孩子已经够累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逼得无路可走,用出走或自杀来进行无声的对抗?当孩子健康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求这要求那,希望他什么都好,而一旦孩子的身体或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就会明白,其实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想不想成为英雄都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没有干涉的权利,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在关键的时候不要让他偏离了轨道。
要孩子考第一,将来出人头地,当官、发财?还是要孩子首先成为一个淳朴善良、乐观向上、懂得爱和珍惜,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与和谐的人?哪一个更为重要?这是每一对父母所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