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我心中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健康在我心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教授

博文

与其等待个体化医疗,不如管好自己的健康

已有 7138 次阅读 2010-12-20 00: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好

几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当时,主流媒体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是20世纪三大科学工程之一。另外两个是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最吸引人的是,据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实现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科学地指导个体化医疗。

今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都早就已经实现。但是,科学的个体化医疗目标还是遥不可及。

 

基因检测信息现在没有用

两年前,基因检测在美国很热门。商家声称可以指导个体化医疗。不少人掏钱做基因检测。检测后,大家拿着自己的基因图谱和疾病危险估计报告去问医生:这些信息对于避免疾病有没有用? 大多数美国医生不知道怎么回答病人的这类问题。为此,美国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提供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这些信息现在没有用。几年后再回来问我。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健康顾问科普伦教授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曾经访问过协和医学院。在我主持的一个小型中美研讨会上,科普伦教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美国有个科学家叫克莱格·凡特。他因推动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前完成而闻名于世。功成名就之后,凡特化了几百万美元绘制了他本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这份个人基因图谱对凡特的个体化医疗具体指导意见是:他需要戒烟、戒酒、多运动。科普伦教授在会上幽默地说,其实,凡特先生如果找我,只需要化几千美元,就可以获得上面的那些个体化医疗指导意见。

 

个体化医疗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健康

       尽管在许多医学领域中国通常要比美国慢至少半拍,但是,这两年基因检测也在中国悄然升温。商家声称基因检测可以检测个体病人对何种药物较为敏感,对何种药物不敏感, 这就是个体化医疗。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本期特稿 个体化医疗,万里长征才走了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个体化医疗过早商业化的3大问题。卫生部也认为,基因技术用于临床为时尚早。于是,有些聪明的商家开始说,他们提供的基因检测是健康咨询服务,不是医疗体检服务。

       健康咨询服务的基础是准确可靠的健康信息。既然基因检测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提供有用的健康信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基因检测呢?

即使若干年后,基因检测技术成熟,能够指导个体化医疗,我们也千万不要幼稚地认为:个体化医疗能够给我们带来健康。

个体化医疗关注的主要是病。光关注病本身就是一个很落后的观念。当科学不发达,人类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时,大家追求的是“活着”。当时,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威胁人类“活着”。得了病很快死亡。数百万年来,人类平均寿命没有超过四十岁。年过半百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因此,治病最重要。治好病,我们就可以避免过早死亡,能够“活着”。那时候,“人生六十古来稀”。

今天,科学发达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追求的是“活得更好,活的更久,活的更有意义。” 威胁我们“活着”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基本上控制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病是慢病。得了慢病,基本治不好。但是,慢病不会使我们很快离开人间,不会威胁我们实现“活着”的目标:“人生六十古来稀”。

 

慢病威胁我们“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不过,慢病会威胁我们的健康。换句话说,慢病威胁我们“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今天,“人生八十不稀奇”“活不到九十九,就是您的错”。糖尿病,心脏病和肿瘤等慢病既不是微生物,也不是营养素缺乏引起的。慢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健康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健康,必须找到这些危险因素, 评价这些危险因素,化解这些危险因素。

我们应该明白:吃药治病永远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个体化医疗也不是目的。医学的目的是恢复和促进健康。医学的作用是:有时治愈,经常帮助,永远安慰。从古至今,药物和治病的作用都是是帮助我们恢复健康,减少痛苦。个体化医疗可以帮助用药和治病更合理, 更科学。但是,光靠个体化医疗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因为,现在80%以上的病是治不好的慢病。每个人的健康都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通过健康管理,我们可以使“一年不如一年”的速度减慢。

如果只关注看病吃药,不管理健康,再好的个体化医疗也无济于事。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基因检测和个体化医疗上,必然是病越来愈多,不可能有我们的健康。

 

与其被动等病来,不如主动管健康

聪明的中国人应该相信科学,不迷信技术!我们更不能光停留在传统的养生上,也不能光被动地找病防病。要在养生,防病治病的基础上,以健康为中心,主动出击,采取“前移下移”战略,管好健康。主动地从“病人”前移到“高危人群”;从“病”前移到“健康危险因素”;从“医院”下移到“社区农村厂矿企业”;从“药房”下移到“书房厨房”;从“医学体检中心”下移到“健康管理中心”。

            世道变了,环境变了,21世纪的健康大趋势是:专治病行不通,加预防已不够,光养生也不灵,健康要管理。与其被动等病来,不如主动管健康。

            有人说,在一个只有6.48%人口健康素养合格,很多人宁可相信张悟本绿豆治病不相信健康膳食宝塔的国度,说服大家去管理自己的健康,是很难的!

我们能做得到吗?

            也许,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话会给我们信心和勇气。她说:“从来不用怀疑:少数有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确实,这是唯一发生了的事情。

 

原载《健康管理》第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82-395234.html

上一篇:与其等待个体化医疗,不如管好自己的健康
下一篇:要“健康”信息,还是要健康智慧?
收藏 IP: .*| 热度|

6 许培扬 赵凤光 董志刚 白桦 丛远新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