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林
2008年11月8日上午,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沙龙之物理学哲学讨论会在五号楼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
出席的专家学者有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桂起权教授、武汉职业学技术学院赵国求研究员,我院博士生导师吴国林教授、肖峰教授,以及周燕老师和阎坤如老师。参加讨论会的还有我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7级、08级研究生陈真君、刘建城、李卫军等。
讨论会上,吴国林教授首先做了发言,介绍了引入量子隐形传态实验中能量的波动和时间的波动满足海森堡不确定关系这一观点,来解释其中发生的量子信息的超光速传递过程。赵国求研究员认为还可从量子场的整体性,以及相位角的转变来解释,并对吴老师将事件概念,而非粒子实体作为量子力学的新本体来对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进行讨论深表赞同,还具体举例说可用Bohr半径来建构微观粒子的新形象。
桂起权教授在对吴国林教授“不仅是量子系综的统计结果,而且单个微观粒子也具有测不准性”的表述表示赞同,并引入了之前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等人的观点来进行支持。但同时指出,吴老师关于“能量波动”概念的引入,在说明量子隐形传态过程时,还要求有一个动力学的机制来加强概念的解释力。
另外,桂老师还对吴老师的专著《物理学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一书中“量子势比量子场更具实在性”的表述进行了质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具体说明了自己的分析。吴老师则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两者的关键差别在于,磁场B满足规范不变性,而电磁势A则不满足规范不变性;并就该问题同桂老师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讨论。
桂起权在发言的最后,还结合自己参加的最近几次国内著名学术会议,对目前国内科学哲学共同体的最新情况和动态做了介绍。
周燕博士围绕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发言。首先介绍了事件本体论在认知科学上的发展。在认知科学上,事件可以具有一种能够独立展开来讨论的本体论地位。传统把概念抽象为实体,概念的背后是实体,而实际上,概念的背后是事件。然后介绍了关于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关系,逻辑经验主义的进路,代表是卡尔纳普。从实体到对象的呈现方式,从将实体划分为可观察和不可观察,从对象的呈现方式上来区分观察语词和理论语词。还介绍了在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上,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典型争论:J. A. Foder和Churchland的争论。Foder坚持的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性和Churchland的意义整体论的相互争论来展开上述问题的分析。
赵国求研究员以“量子曲率解释的公设”为题,并就自己在研究的量子力学的曲率波解释做了介绍和说明。赵研究员对学术理想,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深深感染了在座的老师和同学。
与会人员主要围绕了物理学哲学的问题,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结合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来延伸所讨论的问题的纬度。
参加讨论会的学生对各位老师的发言也给与了积极回应,在发言过程、间歇休憩时利用各个机会就一些具体问题向各位老师请教。讨论会议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观点相互冲突时,引经据典,针锋相对;观点相互共鸣时,会意笑谈。时间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午12点半钟,大家仍意犹未尽,相约有机会时再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