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多少指导的
(王德华)
学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作为学生来讲是很不幸的。可以说,这样的导师不够格,不负责任。但是,我倒是认为,从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是优秀的研究生,遇到这样(暂且说不合格吧)的导师,得不到指导是一件幸事。他(她)不去指导你,这恰恰是他(她)该做的事情。前提是,他(她)能够给你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如果你有思想,这是施展才华放飞智慧的机会,咋不是一件幸事呢?
能够对学生指导和不指导,不是判断一个导师是否够格的标准。不够格的导师会对学生疏于指导,有些够格的导师,也可能会有意对某些优秀研究生“不指导”。这两种情况,都是应该鼓励的。作为研究生,应该把握住这些难得的机会。
根据人才成长原则,出类拔萃的人才只能是少数,这可能就是那些各种花样的人才计划设立的一个基础吧。所以,总体来说,大多数研究生是需要指导的,是需要认真指导的。大多数研究生注定是科学研究的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只有少数会走到最后、走到很远、很高。这少数研究生科学的贡献应该说是最大的,但这几朵鲜花的绽放,一定是需要茂密浓郁的绿叶衬托和扶持的。没有了根基,花自然不会开放,更不可能持久。这就是帅才、将才、“庸才”的关系,精英与草根的关系吧。相关政策偏向一方是可以理解的,但忽视多数是很可怕的,后果会很严重。
优秀的研究生总是少数,我们当然不可忽视大多数需要认真指导的普通研究生。可以说,没有广大的普通研究生的贡献,中国的SCI论文数量不会是世界前茅,没有他们的存在,中国的研究生数量也不会是世界第一。但是,那些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研究成果,那些耀眼的CNS论文,多数主要是那些优秀的研究生完成的。有时候,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真的是“半数导师每月指导学生不超过2次”,那么可以预测,只要这些导师们满足研究生们的科研要求(经费和条件),我国未来几年将会有很多的CNS论文发表或相似水平的工作,当然很多普通研究生要被放羊。在一个研究集体里,毫无疑问这个集体的带路人的地位非常关键,导师的水平和责任感也非常重要。那么,不管什么情况,在一个集体里有的研究生能够发表CNS,有的研究生一个字都发表不了。难道真的都是导师的原因吗?不是有句话吗: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我觉得这很对的,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
背景和数字:
【这项调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委托进行。调查分为博士培养和发展两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博士教育过程,后者针对博士毕业后发展过程。调查涉及全国所有博士培养单位(不含港澳台),共回收有效问卷69133份。这是迄今海内外关于博士质量最大规模的调查。
1981年,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有151个,2007年达到34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达1739个。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截至2008年,我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28万人。就数量而言,我国已步入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1981年之后的13年间,国务院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了8043名博士生导师。55岁以下的博导1981年仅占12.9%,2006年则达70.9%。1995年博导审批权下放后,1997年至2006年博导数量10年间翻了近两番。《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393807.html
上一篇:
研究生有责任让导师随时知道自己的研究进展下一篇:
常规指导是针对普通研究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