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土鳖和学术上缺乏自信者的又一榜样 精选

已有 18876 次阅读 2008-9-2 01:31 |个人分类:科学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土鳖和学术上缺乏自信者的又一榜样


2008.09.01


我带的博士都是“土鳖”,但是我还是坚持要用“洋龟”的标准来要求和鼓励他们,因为牛顿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与麦克斯韦方程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个网上有一些人对我很有意见,大概也是因为我的这种态度让他们很不舒服。


若干年前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事对他的评论,说:你以前上的大学太差,来念博士都快30岁了,这种背景,做学问肯定没有什么前途。


我当时就对这个学生说:这是屁话(bullshit)。人的发展不是用背景来衡量的。我的学术背景就算最好,做教授的时间也早,难道我不努力工作就一定是更好的科学家吗?你跟我做学生,我的背景就是你的背景的一部分,努力做工作,操这些闲心只会让人气馁,不会帮助你进步。


去年我写过一篇博文叫做《会思想的芦苇和会问问题的女招待》,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谈同样的问题。博文中提到的从花花公子俱乐部兔女郎和酒吧女招待成长起来的美国NIH的著名免疫学家Polly Matzinger其实就是背景很差和起点很低的地道的美国“土鳖”。


《会思想的芦苇和会问问题的女招待》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2


前两周离开Telluride的时候,正好与美国的一位同行女教授同机到Denver。因为中转地Denver的气压和天气问题,飞机晚点,所以我们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在一起聊天和交谈。这位女教授身高一米八几,身材很好,头上扎一个马尾巴,性格活泼,看起来只有三十多岁,属于典型的“美女”型。她2000年才开始做助理教授,今年八月刚升为正教授,所以我一直认为她应该比我年轻。但让我很惊讶的是,她告诉我她其实已经快五十岁。


她的经历是这样的:高中毕业后一直做一般的工作,28岁时才开始上所谓的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大概和中国的专科学校差不多。因为当时她选择化学做专业,就可能能拿到一笔fellowship到另外一个公立大学“专升本”,于是她在32岁终于读完了大学本科,专业是化学。她在一个州立大学念完五年博士已经37岁,之后又在另一个州立大学做完博士后开始做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可不就是已经40岁了吗?


听了这些,我顿时对她产生不少的敬意,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小瞧”人家。我说我原来只知道免疫学家Polly Matzinger和诺贝尔奖获得者Linda Buck的大器晚成的故事,没想到您也类似。她说她找工作的时候从来不回避自己的这个“烂”背景。我说我的一位学生只比我小一岁,也是从专科学校学上来的,我一直为他做的工作感到骄傲,但他自己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我一直在鼓励他继续努力。


她说,是啊,我上个月在Gordon Conference碰到你的这个学生,和他讨论过一些问题。我觉得他很能干,研究做得很不错。以你现在的学术口碑以及他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他的推荐信会很好,我觉得只要他英文表达稍有提高,应该可以在这里的学校找到一个位置。年龄和背景不是真正的问题,你可以告诉他,不要小看自己,我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example)。


在美国找教职,当然不像在国内这么容易。我不知道我的学生最后会如何,但我至少很高兴有并不非常熟悉的同行能够非常正面地评价和鼓励他。


我的学术背景在国内和科学网上常常让不少人嫉妒,其实我自己从来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我只知道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自己。世界上学术资历和背景在我之上的人非常多,如果不能够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同行认可的东西,又会有什么真正值得羡慕和嫉妒的呢?人人都知道,好的背景只是一个好的起点,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和潜力的标准。


今天是美国劳动节长周末的最后一天,所以写这几句话以示致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36976.html

上一篇:美国人“大”赞北京奥运
下一篇:没有袁隆平的世界-吃饭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吃饭?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13 杨玲 徐磊 桂耀荣 鲍得海 王伟 任胜利 颜廷锐 张素芳 王萌 曹聪 陈乾 ligang168168 countryroad

发表评论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