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 承蒙《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责任编辑薛子俭的信任,在本博转发他有关14C年龄表达的论文,博文中文字从他提供的PDF文档中摘取,全文请见附件.]
摘要:14C测年方法问世近60年来,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和应用实践而日臻完善,精度也逐步提高,在诸多科学领域中,尤其在晚更新世以来的第四纪沉积物测年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作为14C年龄单位符号的BP在地质文献中被误用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本文在简要回顾14C测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论证了BP与14C年龄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依关系,认为将BP用于和14C测年无关的任何情况都是不合适的;从定义、测年方法及时间尺度方面对BP在地学中的使用提出了约束。
14C测年方法简述
随着14C测年法的广泛被应用,作为14C年龄单位标志性符号的“BP”以不同形式被误用或滥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致使许多情况下的使用都有悖于其原始含义。这种态势的日益蔓延已经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交流中造成混乱,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现代碳标准的选定意味着1950年(1950 AD)自然成为14C年龄的起点(0 a BP)。14C法所测定的年龄实质上就是从1950年后推到样品停止与大气进行碳交换的时间,通常表示为 BP (Before Present, years before 1950 AD)。
BP的使用约束
在实际应用中,BP常常被单纯取其“距今”之意来表达地质历史上某一时间点。严格说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方面,BP是作为14C年龄单位产生的,而不是作为公共意义上的时间符号产生的;另一方面,BP的本质功能在于定义14C年龄的确切起点,而不是笼统地表示“距今”的时间。宽容一点地说,即使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借用BP的“距今”之意表示一定地质时期内的某一时间点,也必须在14C年龄含义的范畴内进行,具体地说,必须在文字中或者表达形式上使14C年龄的属性得到明确体现,在与14C测年毫不相干的情况下单独使用BP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以下两例中所使用的BP并不是14C年龄的表达方式,并且全文内容和14C测年没有关系,属于对BP的误用:
例1 班公错、松木希错3.9~3.2 ka BP出现干旱事件; 色林错4.2 ka BP后, 青海湖3 ka BP以来出现干旱化趋势.
例2 据中国湖北神农架山宝洞内两根石笋的 23个U/Th年龄和532个?18O测试数据, 建立了末次冰期95~56 ka 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80 a的石笋?18O时间序列. 该记录可与南京葫芦洞?18O记录作良好拼接, 从而完整地揭示95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环流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 其变化趋势与65°N太阳辐射曲线类似.
结束语
在脱离14C测年背景的情况下单独使用BP表示年龄或时间点都是不合适的,在一些第四纪地质文献或稿件中,几乎凡遇年龄必用BP,其准确性可想而知。本文对BP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看法仍然限于“矫枉”的程度,而远远没有“过正”。对这种偏差的纠正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有两条基本的原则应当坚持:
(1) BP作为地质年龄的一种单位符号有其专属性,它只能作为14C年龄的单位出现,而不是其它时间尺度内所有年龄的共同符号;
(2) 只有在和14C年龄相关联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BP表示过去某一时间段或时间点,而不考虑时间尺度用它表示普通意义上的“距今”都是不正确的。
文字来源:薛子俭. 14C测年与BP在地质年龄中的使用约束. 地球科学¾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7, 32(Suppl.): 141-14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