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

已有 7867 次阅读 2010-9-23 07:47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方舟子, 肖传国, 河床

吕乃基

方舟子遇袭案告破,引发阵阵思绪。

第一感:大快人心!说实话,近来社会上令人欣慰的事情实在不多,难得。正因为稀缺,所以第一感就是大快人心。

肖传国是怎样走到这一步?这里不追溯肖传国的家庭、教育、人格等打有个人印记的因素(绝非不重要,相反,可能占相当的权重)。此刻就试图由社会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曾有“河床”与“河水”的议论。是什么样的河床,导引着肖传国扭曲的脚印?

 

首当其冲的大概是院士制度,略加扩展,是学术界的升迁制度、院士制度是其中的特例,之所以更为突出和典型,在于院士的巨大光环、高不可攀的地位,以及一旦成为院士后不尽的集聚资源的能力。如果说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其他相应系列)大致是线性上升(近来当政者还设计了各种台阶,如长江学者等供各位攀爬),那么院士就是陡然上升。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有言,300%的利润,当如何如何。那么在职称系列上亦然,成为院士后之得与之前的付出之比恐怕较之300%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如此的“利润”,有望者及其单位很难抵御。

此处也不能全然责怪制度设计者,民间、社会对院士的崇敬乃至迷信,甘心情愿把大量资源献给院士;或者反过来说,院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功能,(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院士与其他所有台阶之间巨大的反差,成为院士的投入产出比,让一些人及其单位铤而走险,走上造假等违规之路。反过来,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要求院士不仅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而且有超人的伦理道德;或者说,这样的制度设计在某种意义上为相关的各色人等设置了道德沦丧的伦理陷阱。毋庸置疑,中国的绝大多数院士都经受了这样的考验——可是,又为何要设置这样的考验?(经受此类考验的还有更多更多的官员)。

院士的遴选和甄别制度同样重要。肖传国坦言,之所以雇凶,是因为方舟子等毁了他成为院士的美梦。于是反过来说,若不是方舟子等在体制外的打假,肖传国岂不是要美梦成真?当然,任何制度都有缺陷,需要有体制外的监督和补充,由此可见后者的重要性;但由此可见制度本身改革的必要。此外,即使成为院士,也应该有甄别制度,一旦查出作假之类,必须做出处理乃至除名。

 

其次,社会正常或常规的对话机制。方舟子之所以有如此影响和引起如此争议的一大原因是,全社会(套用眼下的套话)只有一个方舟子,至少是寥若晨星;或者说虽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在现实中,方舟子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确切地说,在发言。正因为此,方舟子的声音在相对沉寂的舆论界往往显得刺耳,再加上方舟子本人的直率,这种刺耳之声就进而变得“格外”。

在此意义上,这次方舟子遇袭案告破,方舟子在打假行动中的地位,乃至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都将扶摇直上,格外明亮,也格外孤独。社会对方舟子本人的道德要求也空前高涨:必须再接再厉,必须百发百中,一打一个准,必须……。院士不是神,方舟子也不是。可以想见,若是方舟子某次打假有误,那么……。希望卸掉院士肩负过于沉重的社会功能,让院士的归院士;同样希望为方舟子“祛魅”。

反之,在另一方,一旦被揭露造假之类,或者得到单位的包庇,或者走上激化的对抗之路,往往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规范。

这样,造假与揭露双方没有对话渠道,可能最终演变为对抗性矛盾。即使如此,此处仍有制度的缺失。在方舟子的背后应该有坚实的制度,或者说,肖传国所面对的不是方舟子一人,也不仅仅是方舟子背后哪怕千万个正直的人。这次警方的迅速行动,进而司法的介入,应该是学术打假在社会制度上的一个胚芽,更希望其成长,以及嫁接到学术界,嫁接到学术界的制度建设中,更希望在学术界“内生”出规范的打假制度。

 

博主曾写了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还会有下一个肖传国事件吗?制度建设,就是更改河床。一旦河床得到更改,答案将不言自明。



方舟子遇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65886.html

上一篇:“男孩物理学”和索尔维会议
下一篇: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2)——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分析,兼及方舟子等对中医观点
收藏 IP: .*| 热度|

22 周可真 刘全慧 梁进 蒋永华 罗帆 蒋敏强 曹聪 刘立 吉宗祥 吕喆 李志俊 李学宽 侯成亚 聂广 程木 刘晓瑭 齐霁 丛远新 刘广明 侯振宇 yinglu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