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qinzh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qinzhu

博文

科技期刊国际化,要开始重视深度(第二部分)

已有 4293 次阅读 2010-9-6 12:44 |个人分类:期刊出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审稿人, 科技期刊, 稿源, 国际化, 职业编辑

(这个博客似乎有点问题,刚才写了很大一段突然间却没有了,怎么也找不到,只好从头再来。)

昨天说到我们虽然有了很多国际化的数据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9571 ,但是面临新的发展需求,突然觉得这些看似漂亮的数据已经不那么受用了。所以必须要有新的行动了!

AJA从2009年底开始,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陆陆续续开展了一些新的举措,它们有些已经初现成效,有的正在执行中,但前景很好。

先来说说国际编委的问题。我们固然有近100个的国际编委。可实际真正把AJA当成他们自己的刊物的编委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原因,我们无法大刀阔斧把那些不起作用的编委一刀切了;由于过去认识的不足,我们现在的编委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性,部分重要研究方向的编委人数偏少,开始不适应我们对于该重点研究方向的扩张需求。所以,接下来的工作是趁着编委改选的时机,提高有效数量,合理学科布局。 同时在今后要注重面向编委的交流,提高编委对期刊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觉得AJA就是我自己的期刊,例如:定期给全体编委提交工作报告,同时寻求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的帮助,如推荐热点方向,推荐学科牛人,推荐候选编委根据学科热点,选择合适编委担任客座主编,组织特刊;期刊召开的学术会议上,特邀核心编委做报告。

再来说说国际审稿人。过去一直觉得我们做得很好了,所有的稿件都送给老外去审(当时是基于中国的男科学研究相对落后,而欧美的男科学在全世界领先)。但是随着常常出现的“无效审稿”,突然让我意识到,并不是这个审稿人的国籍和发表文章数量就可以代表他的审稿能力。我们少做了一件事情:对审稿人进行评估!所以接下来做两件事情: 第一:在邀审环节,提高门槛,除了审稿人的专业方向和发表文章数量外,增加对其所发文章被引用情况的评估,增加对其所发期刊的质量评估;第二:在编委定稿环节,增加对审稿人审稿质量的评分。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日积月累,审稿人数量可能不会很庞大,但是这些人的质量肯定非常强大。 另外,关于审稿人这一块,我们一直没有“充分挖掘,高效使用”,其实他们不就是我们的作者和读者对象吗? 所以,我们还要求编辑对这些审稿人做深入分析,全面了解这个审稿人的工作、学科兴趣点、科研实力等, 再根据这些分析数据,来 请他们写评论,向他们约稿,发调查问卷,甚至将他们列为候选编委。

再说稿源。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有好稿源,以我们现有的知名度,靠等待自由来稿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要做大调整,要把编辑从纯粹的处理日常来稿中解放出来,花大力气去主动争取优秀稿件。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系列性的规划:

1. 增设新的文章类型,如Research Highlight, Perspective, Opinion, commentary等,这些类型都是为那些本领域的大牌专家量身定制的,通过这些文章类型的发展,让读者感觉到从AJA可以读到大牛们的观点,可以了解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

2. 定期组织专题特刊,以编辑部提要求,专家(如编委)组织稿源的方式来运作。对参与特刊的作者提高要求。

3. 提高定稿的门槛。要重视分析作者的研究背景,该实验室的研究实力,该国家的本学科发展前景。

4. 为优质作者开辟绿色通道。

上述的措施,我们已经在开展,而且逐渐在显效,让我对AJA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昨天有一个朋友问:“AJA或其他期刊编辑部具备了办一份国际化的好刊、大刊和强刊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了吗?”  是呀,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 AJA在学科广度上是有很大局限性,无法和Cell Research之类的学科去抗衡,也就势必无法去和C、N、S等好刊、强刊、大刊抗衡,也没有必要抗衡。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在本学科内行成品牌特色,通过杂志的发展来带动中国的男科学发展;其次是试图探索一条中国期刊与国际期刊接轨的道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紧跟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步伐。

我不敢说我们已经具备条件了,但是我们正在准备条件。 其中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人才”——职业编辑。

是的,接下来我的话题将是关于“职业编辑”,我会另文说明我的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805-359784.html

上一篇:科技期刊国际化,要开始重视深度(第一部分)
下一篇:科技期刊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
收藏 IP: .*| 热度|

4 刘进平 贺天伟 许培扬 曾庆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