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fluid      交流.感悟.新知

博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后感

已有 12396 次阅读 2010-9-2 09:03 |个人分类:读书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常简称为《心经》,是观音菩萨对舍利子说的一段话。全文共260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观音菩萨(即文中“观自在菩萨”)在高智能状态对万物的认识,并向舍利子讲述这个认识;第二部分则先后用菩萨和佛为例,第次讲解依照这个认识可以达到的精神境界。全文最后以一句咒语结束。

佛教修行的目的可以用一个“度”字高度概括,“度”就是由此岸到彼岸,或者说由痛苦的此岸到达喜悦的彼岸,而实现“度”的目的需要“般若”智慧,认清世界万物的本相,或者说是本质。由于这个基本逻辑,佛教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唯识论的学说。

世界万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五蕴皆空”,即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虚无。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存在即虚无,虚无即存在”。因为虚无,所以虚无。万物皆虚无,痛苦又何来。我们的生活经验不是这样,我们能感知到万物的存在,我们有触觉、视觉、味觉等等觉,但佛教说这些都是虚无。

于是,我想到《黑客帝国》那个电影。在那个电影中有一个虚拟世界。万事万物,包括房屋、树木、街道、天空甚至重力加速度和各种感觉,都是虚拟的,都是数码化的,都是可以人为设定的。所谓客观规律不过是矩阵运算。

我又想到超弦理论。在那个理论中,在比原子尺度小10的负23次方的尺度上,物质归结为弦的振动,或者说实在之物归结为能量的波动。要是超弦理论是正确的,则果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最近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问题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如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都加入讨论。在各式各样的理论中,有一种理论称我们现在的宇宙很可能就是更高级生命设计的一个虚拟环境,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外星人,主要就是因为程序中没有这种设定。哈哈!现实版的黑客帝国!

最后再介绍一下《心经》。《心经》这段经文据说有鸠摩罗什译本和玄奘译本两种,流行最广的是玄奘的这个译文。虽然只有260个字,但被认为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典,类似于现代论文的摘要。读《心经》可以直接看到佛教理论的基本点。2600多年前,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顿悟而创佛教,其后一直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传播的方式是在竹林精舍中为弟子们开课讲解。同一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中国出现诸子百家。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吕克昂学园,由于经常在林荫道上讨论问题,又被称为“逍遥学派”。据说耶稣传教也在2300~2600年前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仿佛一下子觉醒了。

 --------------------------------------------------------------------------

又:我记得有人说原始佛教是唯物主义的宗教,大概就是指佛教在对宇宙本源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借助“神”这个概念。佛教中所谓摆脱人世痛苦,或者说“度”的方法是靠提高认识达到的,也就是要不断“觉悟”才能从必然王国(此岸)到达自由王国(彼岸)。所谓“觉悟”是一种比逻辑认识更高的认识,是从潜意识层面的一种接受。佛教同时也拓展了关于智慧的概念,即佛教所谓的“般若”是一种比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更高的智慧,是一种不借助于外因而自在的智慧。佛教认为每个人心中有佛,其实就是说你的大脑内有这个般若智慧。而你发愿去成佛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修行发现这个般若智慧的过程。一旦拥有了般若智慧,则自然会在精神层面大大提高,达到可以洞彻宇宙、人生等宏大话题的程度。在这种精神层面上,自然对现实中所谓痛苦、欢乐有不同的感受,因而就有了大的觉悟。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佛教的这个理论就好比零对自然数的拓展一样,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智慧”可能是1和2,而般若就是那个0。

前文的论述即兴而写,难免遗漏一些要点。在《心经》中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在“色”(存在)与“空”(虚无)的关系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升华,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也就是说“色”与“空”的总量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守恒的。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将能量(空)与质量(色)关联在一起,表达的意思与《心经》中的这个意思本质上一样,就是说质能可以互相转换,此既是彼,彼既是此,二者之和不变。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爱因斯坦说能与现代科学兼容的宗教恐怕只有佛教(大意)。原始佛教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自然哲学。释迦摩尼在竹林精舍中讲学,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中讲学,孔子在学堂中讲学,本质上都是智者把自己的发现与世人分享,与当世科学家开堂设讲没有多大不同。不过我们还是一再惊叹佛教在思想意识上的超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7689-358510.html


下一篇:“云学习”改变中国教育
收藏 IP: .*| 热度|

7 张宇宁 李刚 刘全慧 阎建民 王号 杨正瓴 蔣勁松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