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参观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有感

已有 6028 次阅读 2010-8-24 07:30 |个人分类:国内所见所闻(10-11)|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参观, 上海世博会, 城市主题馆

参观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824日发布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上海世博会的组织方旨在通过展览、主题活动和主题论坛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即: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围绕这个主题,组织方提出了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方独具匠心尽力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甚至以中国特有的和谐理念来统率整个世博会,但是各个参展方实际上我行我素,各取所需,也勉为其难地和主题挂钩。参观者则并不理会这个主题,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以各个国家馆尤其是母国和发达国家馆为自己参观的主题的。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句响亮的口号,参观城市主题馆往往很少成为参观的热点。

 

我们在七次参观上海世界博览会期间本着哪里人少看哪里的原则,这样对城市主题馆中的

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城市星球馆、城市未来馆、城市足迹馆反而看的比较仔细,也对城市发展面临的严重挑战留下深刻影响。笔者的感觉是展览方准备得相当的精到,内容充实,极富显示意义,和某些国家馆看上去很热闹,但是仔细回味,收效甚微相比,还是需要对城市主题馆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馆的含金量实际上是很高的。

 

下面是我们参观时即时拍摄的照片25幅。

 

附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百科词条

******************************

百科词条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2005121日,国际展览局第138次大会通过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确立

 

上海世博会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西方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词,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为“城市”),这并非偶然。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

 

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了2000年,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迁入了城市。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

 

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各国城市政府为实施《21世纪议程》而提出的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今世与后世之间的和谐。

 

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和谐城市”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核心思想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下,上海 世博会的组织方旨在通过展览、主题活动和主题论坛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即: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为了引导参展者回答这三个问题,组织者通过阐释和重组五个副主题,提出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内容结构”。

 

这个结构的基本思想是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并通过两条轴线来解读主题——尺度轴和时间轴。以下便是该结构的核心思想: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 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核心思想将是主题演绎工作的出发点,并渗透于2010世博会的各项策划工作中。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主要目标

 

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组织者希望通过主题演绎工作达到如下目标:

1、提高公众对 “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 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内容结构

 

一、主题内容结构图

以下“主题内容结构图”通过横轴、纵轴和图形,简明地表现出了主题内容结构。

1. 尺度轴该图的横轴在三个不同的尺度层面对主题进行聚焦和解读:

 

1) 城市人:在这个尺度上,我们关注的是城市内外的人。人是城市的 细胞,也是城市的微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其之外的人口同样造成很大的影响。人类日益向“城市人”演变。

 

2) 城市:这个尺度关注城市本身。城市内部结构复杂,各部分密切关联、协同运行,具备有机生物体一般的特性与规律。

 

3) 地球:随着地球总人口数中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和生态体系之间相互作用日益密切。

 

2. 时间轴纵轴在时间维度上探讨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既关注历史上经验和智慧,也展望未来的美好的城市、美好的生活。

梦 想 城市人 城 市  城市星球  足 迹

下面是对五个“概念领域”内容的详述。

1、城市人

关键语:人是城市的细胞,又是城市的灵魂——人赋予城市文化、性格和创新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类型也更具多样性。同时,城市之外的人们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化进程的

影响。城市要成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原动力,也应该成为人类创新和创造的温床。

关联内容:

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社会资本”(传统/流行,本土/外 来,消费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时代的交流和沟通等);

城市社区(城市“社会地图”、低收入阶层和不同种族群体、贫困群体、家庭结构的变化、妇女和儿童等);

城市居民对服务和公共设施的需求;

职业结构和类型的演变;

城市社会以及其人口的年龄结构;

移民(跨国界移民,城乡移民,多元文化融合、就业和社会流动性等),城市的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和工作分割在不同城市的人)

挑战:

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

对多样化的尊重;

平等的机会;

鼓励人的创造和创新。

 

2、城市

关键语:城市由人类最初的聚居地演化而来,当今城市已成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城市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城市是否宜居和具备长久活力,取决于人对城市系统特性和发展规律的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城市建设、开发和管理中的合理行为。

关联内容:

城市与其腹地的关系(城市的资源需求、废弃物处理、生态调节、城乡交流,休闲娱乐等)

城市的空间布局及其演变;

城市基础设施(管线、出入通道、交通、文化基础设施等);

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本、推动人与人的交流);

城市管理(城市与国家的关系、城市规划、税收和财政体系、土地所有权、“城市病”治理、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城市安全);

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本 和创新潜力等)。

 

挑战:理性、宜居的城市布局和人居模式;

资源良性循环;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3、城市星球

关键语:当前,世界各地城市的“生态足迹”已经覆盖了整个地球,城市对全球生态和资源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地球和城市的未来必将相互依存。人居和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必须建立健康的互动,才能为后代保持一个宜居的家园。

关联内容:

全球人口增长的前景;

城市对全球环境系统的影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城市发展模式和案例);

城市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城市网络,城市是全球化中的重要枢纽,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等等);

挑战:缩减城市的“生态印迹”;

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交流和协作;

市民社会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4、足迹

关键语:城市发展史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变数的过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不断进化的有机体,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足迹。这些足迹,不管印证的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将为人类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引导。

关联内容:全球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上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城市的诞生和灭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城市、延续至今的城市);

遗留在空间上的城市文明的不同形态(结构布局,建筑物,纪念碑等);

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战:协调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汲取前人智慧用于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未来的城市留下的遗产。

 

5、梦想

关键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未停止对于“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时代”即将来临,寻找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和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迫在眉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关联内容:

人类在古代及当代对于“理想城市”的种种设想和实验;

“和谐城市”的创建;

诞生自梦想的创新、新科技及其对城市发展的推动;

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践和成功范例(《21 世纪议程》、生态城市、紧密型城市、3R等)。

挑战:协调“理想模式”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正确的思维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主题呈现

 

一、主题馆

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将设5个主题馆。其中三个左右为邻,形成主题馆群,座落于浦东的中心位置,分别深入解读和表现“城市人”、“城市”和“城市星球”

三个概念领域。

另外两个主题馆座落于浦西,分别展现“足迹”和“梦想”。“足迹”主题馆即城市文明艺术馆,它将通过建筑、雕塑及绘画艺术品揭示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城市文明艺术馆紧密联系的是世博会博物馆,它将通过实物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的手段让游客亲历1851年以来世博会丰富多彩的历史。“梦想”主题馆将使用改建后的老工业建筑,展示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美好设想,引发人们对于“何为未来”的思考。

 

二、主题区

在上述主题馆(群)周围分别有三个主题区。其中浦东主题馆群中间主题区将以主题地标、雕塑和影像的形式反映出“城市人-城市-城市星球”框架中的理念。

“梦想”主题馆周围的主题区即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受邀参展方将从“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展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佳案例。参观者会在这里看到基于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建设的一个城市街区,以及若干由老工业建筑改建的展馆,展示来自各国城市的经验和案例。?

另外一个主题区联系着世博会博物馆和城市文明艺术馆。它将会通过户外设施和影像来凸显“足迹”这一概念。

 

三、主题广场

在浦东主题馆中的主题广场面积为45000平方米。作为世博园区的主要公共区域,这个主题广场利用屏幕、舞台等各种设施,为游客提供一个放松、互动和体验主题的场所。

沿着高架布道,布置“亚洲广场”、“非洲广场”、“美洲广场”、“欧洲广场”、“大洋洲广场”等各大洲的系列文化广场。每个广场都与它们各自大洲的展馆邻近,利用主题构筑物、雕塑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体现出丰富的主题元素。

 

四、主题设施

上海世博会还在世博园区内通过各种各样的设施体现世博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如生态净水设施、雨水收集和再利用设施、太阳能设施、风能发电设施、地热水暖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清能汽车等。这些主题设施不仅保障整个世博会的高效运行,同时也是主题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主题游线

主题游线包括主题轴、高架布道和主题步行道等,它们从空间布局上将各主题区、主题广场和主题设施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网络。

主题游线将采用特殊的标识、地标、街景、艺术作品、装置、互动设施等诠释并传达世博会的主题内容,使参观者在园区内能随时接收到主题信息。因此主题游线也是主题展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http://www.hudong.com/wiki/2010%E5%B9%B4%E4%B8%8A%E6%B5%B7%E4%B8%96%E5%8D%9A%E4%BC%9A%E4%B8%BB%E9%A2%98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55793.html

上一篇:上海世博会上的酣睡者
下一篇:参观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8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