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也谈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答丛远新

已有 5731 次阅读 2010-7-7 01:22 |个人分类:中西之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思维, 哲学思维, 丛远新

从远新先生新作男女之间的典型误会在科学网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上演了》一文,把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简单地比喻成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这未免有些牵强附会,而且说明不了科学思维与哲学思维在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别

 科学思维在前培根时代,是属于形式逻辑思维,关于这种思维的理论就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三段论,这种思维形式的特点是根据逻辑前提(大前提)来进行合乎某些逻辑规则的推演,是为逻辑推演性思维。培根发明“新工具”以后,科学思维逐渐演变为逻辑推演与经验归纳相结合的逻辑实证性思维。

 在西方,哲学思维在形而上学时代,是与当时的科学思维相一致的,也是以逻辑推演为主要特征的,但较诸科学思维更多地具有辩证因素,这种辩证因素发展到黑格尔被系统化为一种理论,即他的思辨哲学,这种哲学思维是基于形式逻辑的辩证思维。到了马、恩时代,恩格斯把被从自然界和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的哲学归结为仅仅研究思维过程的学问——“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是意味着把哲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恩格斯把这两种形式的思维统称为“理论思维”。但恩格斯鉴于17、18世纪自然科学中曾经广泛流行的“只见树林,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思维,特别重视辩证思维这种理论思维形式,认为这种理论思维对从19世纪初就开始从“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进入到“整理材料”的理论科学阶段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认为要攀登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主要是辩证思维),所以他主张自然科学家应当学习从古希腊到近代现代的哲学史,特别是学习古希腊的辩证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以锻炼和提高自然科学家的理论思维能力,加快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上升到理论科学的步伐。

 中国古代的学问,其成果被《四库全书》归为“经”、“史”、“子”、“集”四类。至胡适才正式开其端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即被称之为“哲学”的东西,实际上是分布在“经”、“史”、“子”、“集”之中的。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作者、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曾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主张,这表达了他的史学观。在从胡适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过程中,中国哲学史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把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理解为“究天人之际”。最近三十年来更逐渐形成了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者所接受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到底是怎样一种思维,至今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愚见以为,既然“经”、“史”、“子”、“集”中都含有“究天人之际”的内容,则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理应有多种形式。而中国古代学术的主流形态是经学,故其哲学思维也主要是通过经学思维表现出来的。

 经学的源头最早可追朔到孔子“删述六经”,特别是其竟致“纬编三绝”的“学《易》”。但经学的兴盛是在汉代,当时的经学分为“今文”和“古文”两派。到了魏晋,原本作为中国学术主流形态的经学被玄学所取代。魏晋玄学主要研究“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就玄学对《周易》的研究来说,这种研究亦是属于经学范畴,也就是说,玄学与经学有交叉之处。玄学家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如正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何晏见到王弼所著的《老子注》,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这表明了当时的玄学家是自觉地把“论天人之际”作为玄学的核心内容的。至宋代,传统经学演化为被称之为“义理之学”的历史形态,就其“究天人之际”的内容来说,这种形式的经学也就是所谓“理学”。到了清代,经学又演变为被称之为“考据之学”的历史形态。相对于宋明理学重视义理的阐发,清代考据学则重视名物训诂,崇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故它又被称为“朴学”。朴学主张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朴学的这种治经方法被称为“实事求是”。朴学家讥讽宋明理学所讲论的是“虚理”,它自己所探求的才是“实理”。

 撇开“究天人之际”的内容,就经学方法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所谓“义理之学”的方法和“考据之学”的方法。我在科学网当大力宣扬逻辑学——致郑波尽、冉思伟二先生(外一则)》的博文中提到,“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变,是从传统不确定思维向确定性思维的转变”。我把通过“义理之学”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思维理解为是“思维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过程或程序极不明朗而实属‘暗箱操作’的混沌思维或非程序性思维”。相对于“由某个前提只能相应地得出某个结论”的确定性思维是属于必然性思维,“由某个前提可以得出若干甚至无数不同的结论”的不确定思维则是属于偶然性思维。

 中国古代哲学中以理学为典型的偶然性思维当然无疑是非逻辑思维或“中国特色的辩证思维”,而以朴学为典型的必然性思维却并不就是逻辑思维,因为朴学缺乏西方传统逻辑学中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指导。它所推崇的所谓“实事求是”与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的实证科学思维有某种相似性,但并不能说是一回事。朴学的确定性思维究竟该作怎样的定性,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341741.html

上一篇:什么叫可悲?
下一篇:支持李小文老师和陈国文老师
收藏 IP: .*| 热度|

6 王铮 陈安 侯成亚 许培扬 刘庆丰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