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是带着好奇,一半是带着任务,大致花了不到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家门口出的《玩进科学院》。有两点首先一提,一是从本社出版的成堆的书中,这还是俺为数少有的两口气读完的一本书;二则尽管从业20载,审过的书稿无数,很多时候是看字不看意思,越发像机器一样的当编辑,难得一本书能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确是一本好书。
与现有能看到的评书或者叫书评者不同,俺同Neil素不相识。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出现在出版社的博客上,竟发了半天呆,不知这个Neil是哪方神圣,也不明白与那本《玩进科学院》是什么关系。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大社,每天都在不停地生产着叫作图书的这种精神食粮,作为一个普通编辑,不可能每一本书都关注到。只是注意到书名起的还真有点忽悠人的感觉,妙!
直到两天前,看到出版社博客上链接的吴宝俊同学的博客,才恍然大悟,原来吴宝俊就是Neil,Neil就是吴宝俊,一个中文名,一个是洋名,不过洋的比土的名气似乎还大。不过看到有人称之为大宝,到让我想起了一个昔日玩进科学院的一个说熟不熟的同学,其实至今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只知道网名叫大宝。可惜的是,他在研一的时候因为读书读得实在无聊,毅然退学,到社会上混钱去了,据说现在混得不错。这是个很有个性的同学,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却遭到了女孩家长的强烈反对,理由之一是,放着好好的学不上,偏偏退学,一定是个怪人,要跟了他,难免将来要倒霉。可见,对这类有个性的同学,社会偏见多多。
无疑,Neil是个性极强的同学,坦然自己的过去,曾混迹于所谓坏孩子之中,彻底地放纵过过自己,但每每关键时刻,他能够反省自己,洗心革面,重新回到他选择的所谓正道上来,尽管付出了代价,但最终看来是成功了。当然,这与他的天分不可分割,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Neil,除了基因不同,还有环境,每个人都不同。我只是想说,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Neil那样善于表达,挖掘内心深处的东西,通过某种更有效的方法整明白一些事。这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
相对于Neil,无疑我们属于阿姨辈的,整整差了两个年代。但读过本书,同样会为生一种心灵的共鸣。尽管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同,但内心的许多经历并无二致,只是遗憾没有这么好的潜质和环境,不能使个性焕发出更多的风采。特别喜欢同年轻人交朋友,MSN上的联系人百分之八十是80后,一向支持有个性、甚至有些叛逆心理、有头脑并善表述的孩子,认为也许他们更能成大事。曾经被某个晚辈称之为满神阿姨式的教唆犯。这也许就是面对自己想做而未做成事情,寻找一种心理补偿吧。
正是Neil有记日记的习惯,从记日记又转变成在网上写,也就是纸日记变成电子日记,博客,也许能够通过这个,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博客会让别人看到,要想让别人看明白,首先要让自己想明白,表达清楚,并寻找共鸣。通过这个,找到目标,通过这个,鞭策自己,时刻警醒自己,这个是真的。因为我也有这个经历,从15岁开始记日记,30年后又开了博客,发现这真是个好东西。每个人都有放纵自己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会面对很多的压力,很多的烦恼,要有出口,要有表达的途径,不可能总是唠唠叨叨去骚扰别人,也不可能不停地自言自语,所以把想说的写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书面的表达,可以理顺思维,自己的博客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效果。当然,多与别人交流,侃山,也不错。
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能拿起你的笔,或者更多的时候,是敲击你的键盘,把你想说的,用平常的语言写出来,与说话没什么太大区别。或留给你自己看,或给大家分享,都可以。语句美不美,有没有太多的文彩,并不重要,关键是表达和释放真实的自我,减压。Neil是个勇敢的同学,他能把他最真实的经历,最真实的内心晒给大家看,相信既发泄了他自己,也能给旁人很好的启示,尽管有些东东可能还处于朦胧之中,以至于我们不能看懂他所表达的意思,但难道朦胧不是一种美吗?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把自己不太明确的东西搞明白。
建议90后,80后,70后,甚至连我这个60后已知天命的老太太,都不妨读读Neil的大作。谁说当作家难,谁说出书难,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干不成。当然,生存才是硬道理。
不是书评,不是广告,就是一通胡扯。特此声明
老太太实在困的不行了,倒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