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加拿大华人正教授真能预报中国强震吗?》 ([
www.sciencenet.cn])是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由于玉树地震,各类预报的话题又浮出了水面。
方博士与以往一样,不客气地说嵇教授“不应该当赌徒预测地震”。而嵇教授本人则
声明自己并没有“未预报过任何中国地震”。显然这里面有些“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可能是很可能是来自嵇教授本人的措辞。
说到科学,人们一般会联想到相对论、量子论伍的,很少联想到所谓“科儿”学其实就是分类。这个分类可以是对学术,也可以是日常。很多学术上的“科儿”学国人不如洋人,这是在明处。还有在暗处的,国人对日常中的“科儿”学也不是很敏感。比如
引用:
嵇教授说
在中国,没有任何个人或任何单位可以发布地震预报,只要(有)政府才有预报地震的权利
中,是
权利呢?还是
权力或者是
义务呢?显然这也是个“分类”的问题。
地震成否预测?在得到“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的结果之前,显然需要人们反思一下自身思维模式中的问题:股市预测与地震预测,同样是用了
预测二字,但人们对预测行为的评鉴很不相同。
即便是对待地震的预测,学术行为和行政行为的意义、作用也大不相同。不可以简单地把学术的“预测”行为短路地连接到行政行为的“预报”层次上。当然这类事情也不能全“怪罪”普罗大众,就连北大的读书人也做过类似这样的傻事情。比如把校庆改到54这样的事情就是“瞎掺合”。虽然其结果在今天看来也许不错。但是这样的事儿却不是一个大学应该作的。其中的道理根本就不用讲,因为一个大学没有必要在“出生”之后改生日吧?
学术上的“预测”也有不少版本,包括主张可测的和不可测的。比如说具体的事情都是可测的,但综合起来也许就不可测了。也可以是倒过来:综合起来、抽象起来可测,到个具体的事件就是不可测的了。这些概念并不是很容易就整明白的,大众也就不要再掺合这类地震“预测”的事情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