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本科教学三年有余,但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绝大数学生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心中想的最多的依然是考试,依然是成绩。。。。
作为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所讲的《化工原理》教材,大部分内容仍然是几十年前的内容,但是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几乎是指数级增加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领域内的进展巧妙地结合进课程教学内。给我的感觉是,每讲一点新东西,基本要学习一门课程。比如,为讲好第一章流体力学,我自学完了《流体力学》这门独立课程,为讲好传热章节,自学了《传热学》这门课。几乎每讲好一章都要新学习一门课,然后将一些精华加如课件内部,力求呼唤其学生的求职欲望及学习激情。所以,感觉每讲一遍,自己的认知层次又高了一点,而这种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获取的过程。而每章课后,设计一道课外创新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查资料与设计完成,更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全方位提升。
作为学生,要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以外,更应该去感受和学习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处事态度与方法。尽管很多学生将来不一定会从事和老师一样的教学科研工作,但是如果能从一个老师身上汲取到超出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对于一个学生的进步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说实在,我最不希望学生总去问考试考什么,这个会考么之类的问题。所以,一旦能开卷考试的,绝对实行开卷。只有超越了考试的学习才是属于自己的学习,才能学到对自己最有用,并且可以化为自身战斗力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力或素质。
因此,其实我觉得素质教育很简单。当学习的过程变为主动的过程,学生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进步提高时,素质教育就已经实现。回想自己印象最深或者是用的最好的知识,都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或自己通过研究搞懂的知识,而大部分上课听懂的,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知识,迟早都是还要还回给老师!所以,真正的好老师,讲课时必须把握住教的度,在教的过程不是说什么都讲得清清楚楚才是好,我认为有些东西可以点到为止,可以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果学生经过自身努力能领悟或解决,就可以了。如果不能,再讲也不迟。让学生经过这样一个必要的自我学习完善的过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将会真正化为自己的。
总之,我认为优秀的学生是“导”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老师给学生导一条路,让学自己去走这条路,感受走的过程中的辛酸苦辣,才能使学生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更有属于学生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