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旱北涝”的四大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发生后,关于“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换问题引发热烈的讨论。问题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的气候报告引起,后来发现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早有争论。现在争论已经白热化,准确验证至少需要十年时间[1]。
灾害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证据。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1]。
我们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4]。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佐证。
1.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周期转换
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1-4]!”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1-4]。
为了避免个人的研究误差,我们取两人的共同部分作为可靠数据:1951-1980年为“南旱北涝”,1980-2010年为“南涝北旱”。
2. “南旱北涝”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在2004年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1,5,6]。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2000年以来,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南旱北涝”与我国的低温期对应,这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3. “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这个周期为50-70年。
“南旱北涝”对应拉马德雷冷位相。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南涝北旱”正在向“南旱北涝”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4. “南旱北涝”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1]。
“南旱北涝”对应全球强震活跃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以来全球强震频发,201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低温期和中国“南旱北涝”时期。
5. “南旱北涝”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据杨海等人研究,1957-1958年爆发亚洲型流感(第四次世界流行),1968-1969年爆发香港型流感(第五次世界流行),1974-1977年爆发俄罗斯流感(第六次世界流行)[7]。
“南旱北涝”对应世界流感爆发时期。2009年6月世界流感在相隔32年之后再次爆发,与之对应的中国50年一遇的西南大旱灾从2009年9月开始,持续到2010年3月。对应规律再次重现。
6. 四大因素的相互关联
拉马德雷冷位相、低温、强震和流感爆发在成因上有相互联系。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是太平洋上空大气环流的改变,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以及伴随的旱涝灾害突变有巨大的影响;由此引起全球气温的冷暖转变,而冷气候对流感的暴发是关键因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气候冷暖与强震的关系如下: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8]。
气候变冷与强震频发密切相关。
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震,2010年初的袭击北半球的低温暴雪正在验证这一结论。
7. 近年来南方干旱的证据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1]。
8. 结论
中国“南旱北涝”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 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第二、 与我国低温期对应
第三、 与全球强震活跃期对应;
第四、 与世界流感大爆发时期对应。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以来连续爆发印尼苏门答腊9.1、8.5、8.5三次强震和智利8.8级强震,自此以后严重低温事件频发,最显著的实践为2008年1月中国南方的罕见冰雪冻灾和2010年初的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2009年6月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四大特征重复出现。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2.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2010-4-3 12:02:24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3.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
4. 杨学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与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发表于 2010-1-30 12:03:04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1374
5. 我国气候将发生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8.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