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开博周年述怀

已有 4514 次阅读 2010-1-26 07:44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网, 开博, 周年, 述怀

吕乃基

人生如梦,开博转眼就是一年。

盘点所发文章,截至2010-1-252059,共有日志:183篇;访问:208240次;评论:862个。大致是比上大不足,比下小有余。按统计局喜用的均值算是中下阶层。在文章的分类中,我特意设立了“特别推荐”的28篇,属于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及所发博文的精华,不过,点击率和评论数仅稍稍大于均值,说明网友对我的所谓特别推荐并不买账。

盘点所发文章,直接涉及科学网的有11篇,平均评论数接近于10,点击率≥1000的有4篇,均大大超过均值,说明网友对科学网本身状况的关注和参与。

以上是从客观的层面看,在相当程度上由不得我。

再从主观层面看。一开始的跃跃欲试,发文n篇有感;迷惑不解,科学网的生态;愤愤然,关于停止知识论系列的说明;乃至发出“科学网何去何从?”的声音,提出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以及科学网的生态(之二):打嗝还是误事;回到理性的思考,科学网,不是家园,是朋友演化系列后记虽说不在意点击率,却有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感。至于与武夷山老师商讨(后记)——科学网的绩效:点击率是科学网的GDP重提点击率,真的是为科学网好。期间也有对科学网冷静的分析,如科学网上的两种文化

写博的成本是时间和精力。通常若要每篇独立成文,阐明一个观点,少则半天,多则数日。再看推荐的文章,当然不乏妙笔,但时有平凡之作。

写博所获又是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观点,能够学到、得到更多的思想,以及结交更多的朋友。无疑,每一位博客,在上述三点,或多或少都达到了目的。一位少有来往的朋友在联系中引用我南京的朋友看过来:现在是红灯……”,多年前的韩国留学生告诉我看我的博客,贵州和中海油的陌生人看了我的博客而邀我前去讲演,自己的观点得以在更大和更需要的受众传播,颇为欣慰。

再说,没人强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君不见,时有愤然离去,旋即归来者?我的那篇关于停止知识论系列的说明,想起来自己感到好笑。本想删除,不过还是作为留在科学网这块新土地上的一个真实的脚印吧。

其实,科学网就是现实社会的映射,尤其在实名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初,是陌生人,遵守规则,也就是我一再强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我特别推荐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慢慢混熟了,规则即渐次变质,起作用的是特定的适用于某些人,以及科学网与某些人之间的嵌入编码知识乃至隐性知识,其特点是,心照不宣。这些人就成为科学网上的链主,吸引了大部分的眼球。有趣的是,最终形成的格局符合在各行各业中普遍适用的“二八定律”,登记在册的20%的博主,吸引了80%的眼球。不合理?但却是规律。还要加上路径锁定。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没什么好埋怨了。

有道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本人在未来一年的打算是:

走自己的路,少去说别人。少去说别人不是不说,此刻笔者要说的是:“归零”。参见归零:以汶川的名义——汶川地震半年祭。其核心是,以非嵌入编码知识处理各种推荐,无论是编辑部,还是网友。

科学网,既不是家园,也不是朋友;科学网,只是一个自由来去和交往的平台(只是相对而言,例如还有苦涩的“三原则”)。记得梁进老师说过:“我要是退出,绝不发表申明”。诚者斯言。

然而,上了科学网,还能走“自己的路”吗?其一,编辑部和网友的推荐,点击率,以及评论数,都是奖励和“拉动”,而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则是排除。在如此的迎拒之下,能不动心?否则就是自己写日记了。日前,本人关于招聘的文章承蒙编辑部厚爱而被推荐,是否这就是今后我写博的方向?其实,当点击率低下而愤愤不平,点击率高企而沾沾自喜之时,我已经不再是我。其二,写博,要的是短平快,其思考的深度和论述的完善肯定打折扣。更多更快更广的参与,付出的代价是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每每打开一篇计划中的论文,却写不下去,思绪早已飞到脑海中掠过的一个个可以写博的题目上,这些题目,都不必长篇大论,无需严密论证,却又都是当红热点。看来,与其指责科学网何去何从,不如扪心自问,上网一年,是否守身如玉,以及是否需要守身如玉。科学网为我提供了一个简易、迅捷融入社会的途径,然而一旦如同食盐融入水中,我还是我吗?

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科学网一方面是解蔽。我依然是我,只是原来为自己所不知的部分,在新的语境的刺激下,现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规则相对宽松的网上,在现实生活中被禁忌或未得到表现的部分得以解蔽。另一方面是遮蔽,特定的把我引向未知、以及难以把握的领域。

于是,未来的打算又成了:

走自己的路,少去说别人,但是自己一定要说自己。生物进化的三要素是:突变、选择,以及隔离。最后一点是我之所以是我的关键。

行笔至此,方恍然大悟,除了上面说到的3点外,科学网写博一年,或许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历练和修为。

感谢科学网。

上载之前,看到科学网的文章:3周年!很荣幸,我的“生日”与科学网紧挨着,只差一天。真诚祝愿科学网,在下一个3年,内部兴旺发达,日臻完善;外部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290263.html

上一篇:以权力制约权力?
下一篇: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收藏 IP: .*| 热度|

17 武夷山 孟津 梁进 胡业生 罗帆 王号 周春雷 陈国文 刘立 黄富强 吕喆 苗元华 柳东阳 李学宽 鲍海飞 唐常杰 mqh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