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wei5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nwei58

博文

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6)

已有 3358 次阅读 2009-12-30 11:0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祝张天福百年华诞(1910- )

人物传记

 

世纪茶人:张天福

(连载6)

 

秦 威/著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7、闽东创业

福安是福建省的一个主要茶区,产茶历史渊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晋隋两朝时期,到了唐代已有“比屋皆饮”之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以后历经元、明、清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 ①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云集坦洋,开设茶行,一时声名远扬,驰名中外。

清代中后期是闽东茶叶全盛时期,福安穆阳镇最兴旺时就有茶行300多家。福安“坦洋工夫”、福鼎“白琳工夫”、周宁“官司茶”、宁德“天山清水绿”、霞浦“福宁府绿”等优质名茶畅销欧亚20多个国家,茶叶成了闽东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茶叶的振兴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宁德黄砚记商行购置百吨木帆船,福安胡修诚购置700吨级日本钢质货轮,都为了装运茶叶。当地有识之士认识到福安经济依赖茶业之重,因此,福安茶商组织了茶叶研究会,研究提高茶叶加工技术水平等。民国期间,福安农村的农业改进社等民间组织,都为改革茶叶生产技术进行过尝试。

通过1935年的这次台湾考察,福建省主席陈仪对福建的茶业引起重视,他对省建设厅厅长说:坦洋工夫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工夫红茶之一,我们要在坦洋办茶叶改良场,叫张天福去负责这项工作。

19356月省建设厅厅长陈体诚、教育厅厅长郑贞文②约同张天福商谈发展福建省茶业的措施,决定在福安创办茶叶学校与茶叶改良场,委派张天福为筹备员,张天福接到这个任务后十分兴奋,因此辞别协和大学前往福安考察选址,他多年来所沉迷的茶叶梦想可以化为现实了。

张天福动身去闽东选址前,省政府有关部门考虑到张天福以前一直在学校工作,对地方上的工作和人事不熟悉,需要有熟悉地方情况的人帮忙协调各种关系,因此派省政府委员林知渊一同前往。

在闽东之行中,张天福查看了不少地点,最后相中了社口镇,决定在此创办茶叶改良场。

社口镇距福安县城关50里地,有一条小路相通。为什么张天福要选在社口镇办茶业改良场?因为社口镇就在坦洋村附近,而坦洋村是举世闻名的坦洋工夫红茶的产地,社口镇也是当年闽东地区一个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年产茶叶数万担。虽然社口镇地处山区,但交通方便,走水路,上通寿宁县斜滩镇,下达福安的賽岐港,陆路四通八达,通往附近的各县茶区。而最为关键的是社口镇附近有一块比较大的平地,适于建茶场。

张天福被任命为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和福建省建设厅茶业改良场场长,带领了工作人员来到福安社口镇,到社口镇后他们就四处寻找适合于办公与住宿的房舍。

社口镇是一个小地方,没有合适的房屋,但发现这里有一家木器店是二层楼的建筑,虽然是一座破旧的房子,但比较宽敞,于是向房东租下了这座楼房,张天福上楼看了看,发现此楼上因久未有人居住,板墙破损四壁通风,他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动手打扫卫生,整顿家具,修理门窗,办事处开始运转了。

张天福一边请营造公司在社口镇建筑厂房、宿舍、办公楼等用房,一边到福安县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办福安农校。当时在福安有一座现成的学校用房,这是一个已经停办了的地方职业学校,教员学生四散,学校无人管理。张天福发现这个学舍后,就找县政府协商利用这些校舍创办福安农校,县政府同意了张天福的要求,“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挂牌成立了。

虽然张天福是一个学有专长的学者,但他面临的是二个机构的建设,而且省政府求才若渴,希望这一个机构能尽快发挥作用。张天福此行带来了一批技术骨干,其中有几位中专与技术学校的年轻毕业生,但他们大多刚刚走出校门,缺乏管理经验与技术实践,但当时的福建也缺乏优秀的技术人才可供调用,因此张天福决定到协和大学与金陵大学校友中去寻找,他对自己的母校充满了信心与信任,张天福首先想到的一位重要助手是李联标。

李联标,江苏省六合县人,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小麦专业,曾是张天福金陵大学国术社的成员,与张天福有深厚的友谊,李联标对茶叶也很有兴趣,毕业后为从事小麦或茶叶工作正拿不定主意,张天福动员他来福安茶叶改良场当技师,李联标马上做出了从事茶叶工作的决定。

张天福选定的助手还有庄灿漳,福建省泉州人,1935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庄晚芳,福建惠安人,中央大学毕业。又请来在安徽省祁门做红茶的童衣云主管茶叶制造。

茶叶改良场购买了三十六亩的平地,建设茶树品种示范场和气候观测站,又买了飞层山与余坑岗这二座山地,开垦出二百亩茶园。就这样,张天福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学校--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第一个茶叶科研机构--省属福安茶业改良场。这所福安茶叶改良场,当时在全国名列第三家,在这之前安徽省成立了第一家,祁门茶叶改良场,建于1932年,胡浩川任场长;江西名列第二,修水茶叶改良场,建于19355月,方翰周任场长。

张天福出任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后,十分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他从国内大学礼聘教师来职校任职,这个教师阵营在当时的职业教育机构中是少有的,其中有:江中砥(福建协和大学教育学士)、林传光(河南大学农学士)、陈桂荣(福建协和大学理学士)、李廷绥(福建协和大学理学士)、范则尧(金陵大学农业大专毕业生)、刘仰文(金陵大学农业大专毕业生)、王景纪(大厦大学师范大专毕业生)、游通儒(福建协和大学大专毕业生),此外毕业于名校的茶业改良场技师李联标、庄晚芳也是茶校兼职教师。

应聘的教员们不顾福安山区的艰苦条件,乐于从事茶业教学,这与张天福待人诚恳,肝胆相照,凡事总是先替他人着想有关。他常说,我对学生之爱,就像父母疼儿女一样的心情,因此,不论师生、同事相处,总能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张天福办事认真,说到的总是竭尽全力设法办到,给学生、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

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所学校才能创造性地把科研与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师又是茶场科研人员,茶场既搞科研又是学生学习、劳动的基地,当时将这种职业教学体制称为“建教合一”,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开福建茶叶教育科教结合之先河。每逢生产季节,职校师生一道到社口镇茶业改良场参加种茶、制茶等实践活动。

1937年,张天福将他关于职业教育与茶业改良的思想作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在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安农校刊”一卷二期上发表了“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一文。在文中他提出“目前最切要的是如何把职业与教育打成一片,使得从事生产的人,有职业教育的根底,而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至于离开其所学,跑去做无职业的游民。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名副其实,社会才能得到实惠。”

张天福接着提出办好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是“第一是适应当地生产情形,第二是利用当地工厂或农场。”他特别注重应地制宜,发挥独特资源的优势,提出“往往一个地方因为气候地理的关系,产生一种特产,足供职业教育的利用,我们就得好好地利用他。-----如闽东各县,素以产茶著名,我们职业教育也就要着重在茶业改良方面了。”

与此同时,张天福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当时农校学生中虽然不乏家庭殷实者,但有许多是农家与市民的子女,他们在学成后需要有就业的机会,而职业教育就是为他们日后生存做准备,因此,张天福认为学校应和农事生产紧密结合,提出“利用当地工厂或农场,就是说建设机关可以在各特产区设立农事试验场或工厂,学校和他合作,所有的设备,既可供学生实习之用,学生毕业后,除自营其职业外,复可充为技术或推广人员,这是最经济而合理的建教合作的办法。”

在这一期间,张天福已经预见到国内发展茶叶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但在这一阶段,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与福安茶业改良场起步不久,还没有多余的经费可供扩大机械化生产。就在张天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的时候,全国茶叶会议于1936226日在南京召开。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邀请各地茶业代表及茶业专家出席会议,商讨茶叶技术研究与茶业发展目标。这个会议的规模并不大,只有二十多人参加,张天福代表福建省出席会议,介绍了福建省茶叶的现状与他决心推动机械化生产的计划,张天福的决心得到了主管单位中央农业委员会的支持,当场决定拔款三千元给茶叶改良场用于购置机械设备,张天福还提出栽培运销以及栽培茶业技术人才的方案,均经大会通过。

有了这一笔经费,张天福通过省建设厅农林改良总场从日本订购了一批机械制茶设备,几个月后机器运到了福州港,张天福接到通知后十分兴奋,立即组织转运工作,他包了一艘几百吨的轮船将这些机器运送到福安赛歧港,机器运到了赛歧后要改成小船转运,有的机器还需要拆卸成零件才能装卸,总共租了上百条小船,蚂蚁搬家式的才将这批机器运到社口,然后再安装起来。制茶机械在福安茶业改良场安装完毕试产之时,张天福邀请了省建设厅厅长陈体诚来社口镇视察,得到嘉许。

福安茶业改良场设在社口镇一片并不开阔的平地上,它三面环山,山上是大片的茶园,一面邻水,一条小河在平静地流淌着着,这个茶业改良场,由一片宁静而整齐的灰砖瓦建筑组成,设有制茶车间,安装了日本伊达制茶机械厂制造的全套红茶机械设备投产后,拉开了福建省制茶史上由手工过渡到机械制茶的序幕,成为当时轰动茶叶界的一件大事。每天各地来茶场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1937年,第一次运用机械化生产的坦洋工夫红茶共八十一箱,运交香港英商裕昌洋行出售,这一批机制红茶质量上乘,在香港的售价创历史最高纪录,以每百斤75两银元成交,名振全国。

当时,闽东地区并不平静,常有土匪出没,社口镇离福安县城有四十里地之遥,只有一条在山间环绕的小路相通,其间有浓密的林地,还有崎岖的山地,从学校到茶场,一个单程就要走上大半天,张天福早上五时就要出发,一路紧走慢赶,中午才能到达。每周张天福都要在校工的倍同下,在两地之间来回奔波。为了防备不测,他们每次上路都要换上农民常穿的土布衣服,头戴斗笠,途中要时刻保持警戒,以防不测。为了保证福安茶业改良场的安全,这里的建筑物上修了岗楼,还配备了枪支弹药。

1938年,短短三年时间,福安茶业改良场在张天福的领导下,从平地起家发展到具有平地茶园36亩、山地茶园200亩,并建有茶叶初制厂、宿舍、场舍以及测候站等设施齐全的茶叶科研和生产单位。这里有几排二层楼的办公室和职员宿舍,通道两侧种植着成排的法国梧桐树,张天福在这大山深处经营着他的一个理想,建设一所最先进的茶叶科研所与制茶工厂,为了他的理想,张天福终年在福安茶业改良场与福安农业职业学校之间奔波。

注释:

①坦洋工夫

  坦洋,位于福建省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的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相传在明初,坦洋村有个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因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把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坦洋工夫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香甜和,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

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光绪七年至二十六年(1881至1900年),平均年出口茶叶万余担。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红茶获名誉奖。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1949后,坦洋的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坦洋工夫”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目前“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据“福建茶业协作网”)

②郑贞文

字幼坡,号心南,福建省长乐县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12岁考取秀才,15岁赴日本留学,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191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秋,郑贞文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应聘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1919年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负责主持化学及其它自然科学图书的编审工作。1920年10月,陈嘉庚邀请郑贞文任厦门大学教务长,负责厦门大学的筹备工作。1921年8月,郑贞文离开厦大,回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32年底,郑贞文回乡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前后10年多,致力于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使当时福建省教育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郑贞文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对台广播组编审。他虽年老多病,仍尽心致力于文史资料研究和对台宣传工作。郑贞文因患肾脏病于1969年11月2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岁。(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庄晚芳

1908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24年考取集美高等师范学校。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1934年毕业后,到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工作。1938年,在福建省福安农校讲授茶叶课。1939年,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参与筹办崇安福建省示范茶厂,1943年,任福建省农林公司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晚芳曾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成为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据“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4172-282526.html


下一篇:世纪茶人:张天福(连载8)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