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靠一个电视剧显然是不够的,房子、房价、房奴的话题已经成了任何或共或私场合的论题,甚至博鳌论坛的龙永图秘书长都开口评说。几年前龙先生还劝年轻人不必买房可以先租房,三四年一晃而过,他自己可能也觉得这个“先”租房只会让年轻人越来越买不起房,所以龙先生开始呼吁政府作为,把三分之二的住房责任担起来。虽然话好说事难做,总算指出了个美好的方向。
事实上这个方向谁都知道,不就是新加坡的组屋、香港的公屋吗?咱都考察过了。政策也都有,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推进之中。问题是,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还是姿态?如果不像计划生育、义务教育、GDP那样计入政绩考核,恐怕很难让人相信政策执行的力度。这么说并非妄语,有统计数字为证,GDP是动如火箭,保障住房则如蜗牛翻山。
不到400亿,这是全国前8个月保障性住房的总投资,这个数字大概仅相当于天津市前三个季度土地出让金的总数,远低于上海和北京。按照计划,全国今年要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2000亿左右,这也仅仅是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总和而已。而按要求,土地出让金的10%要拿来建廉租房,那才是一个大数目,算算层出不穷的地王就知道了。
算地王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忧虑,那就是这些地块上盖起来的房子也多半会是“房王”。正是这种担心,使《蜗居》里的海萍咬碎牙也要买套房,哪怕只是小小的蜗居。像这样的买房者,在开发商眼里被算作所谓的刚性需求,但其实谁都知道,这个刚性需求已经不是居住的刚性需求,而是投资的刚性需求,因为促使他们买房的唯一原因就是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否则他们是不会出手的。套用时髦的“被”字句,他们是“被刚性”的,也是“被需求”的。
海萍为了还债,一点点变的强大,妹妹海藻为了帮姐姐,却一步步陷入情感深渊。同样是需要金钱,同样是因房而奴,却可能走出两条不同的路。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商品房市场,同样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同的国家却走着不同的道路。即使在同一条路上,也有的如火箭,有的像蜗牛。据《蜗居》小说作者六六说,《蜗居》几年前就构思了,写的时候是2006年,而2009年播出却仍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正是可怕之处。如果再过几年有人据此拍了电影,观众还是共鸣得一塌糊涂,那只能说,我们今天真该出手买房了。(张鸿)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