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记者自赴灾区采访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盒饭。
可能是厂宣传部长彭嘉看出了记者的不好意思,他说吃吧,我们吃的都是“百家饭”。
大地震发生时,东方汽轮机厂大概有6000人在工作,有百人牺牲在了工作岗位……
介绍情况时,他的眼里有些潮湿。
厂区里树木茂密,可以想象得到,要不是大地震,这里肯定是花园式的工厂。
如今,厂区宽阔的水泥路两旁停放着包括军车在内的各种车辆。从车牌可以看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还不时有大卡车拉着仪器设备驶出在大地震中几乎毫发无损的工厂大门。
在一座三层楼的库房和一部卡车之间,10多人排成的人墙吸引了我们,他们手里接力似的传递着什么。我们走过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工厂的工人们在抢运着半成品原材料。工人们告诉我们,他们要把这些东西抓紧转移到德阳分厂那边去,尽快恢复生产。
靠山的叶片分厂已然一片狼藉。一座四层的办公楼只剩下三分之一顽强地站着,这三分之一还被“截肢”,第一层被挤碎,两层变成了一层。
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20多位技术专家正在三层的厂长办公室开会。几分钟后,大楼唯一的楼梯垮塌,楼里的很多人被困。
叶片分厂计划员谭远平的妻子是厂里的资料工,那天的午饭是他们最后的午聚。几天后,谭远平再见到妻子时,妻子已经停止了心跳。他一个人偷偷跑到那片废墟旁哭过。但是擦干眼泪,他和工友们一起搜救废墟下的工友,抢救设备和产品。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再大的打击也要保住东汽叶片分厂的一流水平。”他说,“当务之急是抢救技术资料,我们要加快步伐往前赶,不能因为天灾影响以后的发展。”
有一个叫王必贵的数控铣工,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后才被找到,腿受了伤,可是第二天他竟然跑来参与搜救。
“10天前还是繁荣景象,你看现在……”谭远平苦笑了一下说,“真是不堪回首。”
距这个震后的“三层楼”不远处,一个小型应急发电机隆隆地开启着,一位工人师傅告诉我们,这是为叶片分厂临时办公区在送电。记者走到他所说的临时办公区后发现,摞起来的桌椅板凳可以见证,那分明是原来的职工食堂。从楼顶上的痕迹看,那原有的吊顶的天花板早已在大地震中不知去向。临时办公区内,餐桌改成的办公桌上摆放的三台微机平稳地运行着。
在临时办公区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一张A4纸打印出的“叶片分厂2—3班值班安排表”孤零零的被粘贴在那里。从值班表的安排看,从5月19日安排到了6月30日。
这也许就是“现在做前期技术准备,6月中下旬就可以恢复生产”的倒计时牌。
技术厂长刘海波被抢救出来时已受重伤昏迷,在医院睁开眼睛就关切地问:“大家呢?大家没事吧?设备还好吧?”
技术部门今天已经上班,以前离开叶片分厂的几位技术骨干闻讯赶回来支援。
从库房里抢救出来的设备已经装了车,要连夜运往位于德阳市的东汽分厂。200台机器,今天已经运出10台。
在厂区内,“唐山抢险队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横幅格外引人注目。
唐山市抢险队的侯林告诉记者,抢险队赶到这里后,在进行抢险的同时还担当起了对其他志愿者和抢险人员的培训任务。
在一处毁坏的厂房外,一部大吊车伸展着长臂。来自四川长征机床有限公司抗震救灾小分队的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抓紧抢救设备和图纸。
军旗在厂区显得格外鲜艳……
“百家饭”——记者似乎对彭部长的百家饭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抢救设备的人员中,上衣左胸前那“钰鑫机械”、“东方机电”等标志不一,颜色、款式不同的衣服让人费解。有人告诉记者,他们的衣服在大地震中都被埋了,衣服都是兄弟厂支援的。好几个人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指着一个工作人员衣服说,那才是我们厂的标志——“DEC”!
在距厂区大门口不远的一块艺术气质浓厚的石头上,镌刻着由郭沫若先生书写的“东方明珠”四个大字。彭嘉告诉我,从他进厂那年字就有了,这也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
他信心百倍地对记者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有全厂上上下下的齐心协力,“东方明珠”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5月21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26280.html
上一篇:
哀悼日里的映秀下一篇:
“大哥死了,你还是回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