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砖是表示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不是想用来拍人的。
如果这里的师生特指研究生及导师,我倾向于曹老师的说法,但王老师说的也是实情,怎么办?我想如果modify下曹老师的理论,应该能解释王老师的举例。
师生关系像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将成熟未成熟,敏感叛逆,也极富有活力和创造性。而作为父母,会相当的头痛,总觉的一切为了孩子,他们却不领情。但父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孩子?不会,照旧是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希望孩子能听进,哪怕是一句。当然,急了,也想打想骂。
这像不像是负责的导师与充满个性的学生?
当然,短期之内,学生很难认为导师好,之所以最感激的是小学或中学的老师,一是的确值的感谢,二是时间远了,沉淀的都是美好,第三点可能还略带对导师的不满,难怪呀,和导师“掐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但几十年之后呢?从懵懂少年到为人父母,学生也可能成为导师,回想起来,会不会感谢自己父母、导师的苦心呢?而且在不自觉中,自己的行为处事带上了前辈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