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jian 科学老鼠

博文

饶毅:是北大、清华“误人”,还是家长、学生迷信?

已有 5881 次阅读 2009-9-11 16: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北大, 演讲, 饶毅, 上海书展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上周六的2009上海书展上,推出了个人文集《饶议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与现场学生、家长互动,对话中美教育差异。

对话1  哪类人适合出国留学?

问:饶教授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孩子是中专毕业生,不喜欢大专的专业,想到外国去学习,但我担心他跟不上。你觉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教学怎么样?

饶毅:我觉得如果你英文还可以,家里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去国外学习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你最后想做什么?因为国外大学程度的差别是很大的,而且所有这些学校不再管你,是你孩子自己安排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如果他是很有能力、喜欢安排自己的人,他会觉得很好;如果他是不喜欢安排自己、希望父母家长老师安排自己的人,他会觉得很难受。所以这跟他自己的性格和希望自己做到什么关系很大,没有一个简单的方程。如果他个人是个喜欢独立的人这对他是很好的事,如果是不喜欢独立的人是很坏的事。

从我们留学的时候就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那时候出去的人有一批人是很喜欢独立的,觉得中国束缚太大,而且多数老师老是不喜欢我们这样的人,少数老师喜欢,多数老师觉得我们是个麻烦的人,在美国我们容易适应。反而是那些循规蹈矩的人,给他独立的时候,他就觉得这是个麻烦的事,他最后就做不好。所以我觉得,在哪里读书和小孩子的性格两个事情要综合起来考虑才知道好不好。

这跟中专大专没有关系,你都可以学得很好。武汉大学有个研究生,现在做得很好,原来在北京某个一般的学校学英文,后来换到做生物学研究,做得非常好。这是可以转的,在中国转比较难,在国外随便你转。既然随便你转,那你自己就要有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情。

 

对话2  什么导致了中美教育差异?

问:饶老师您好。关于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异问题,有人说这是文化的差异,有人说是体制的差异。你认为是什么差异导致了这种教育的差异?谢谢。

饶毅:我觉得文化和体制都有差异导致了这个差异。最大的文化差异是中国人对教育有些比较固定刻板的想法。有一个中国改不掉的事是高考,高考改不成不是体制,高考改革的问题在于文化。很多家长简单认为一定要上什么样的大学,最后才会对他的小孩有什么好。这种想法是很没有事实依据的想法。因为事实上一个人上什么大学对他一生的影响对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很好的学校,一个学生到这里也会学得很不好,或者学歪了。

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要上北大清华。比如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让他到北大读书,他知道全班同学都很会考试,他因为竞争心很强,为了保持比所有会考试的人考分还要高,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了从80分提高到90分浪费了绝大多数时间。而如果他到稍微差一点的学校读书,他用不着花那么多时间,可以省下时间发展和发挥创造力。对这个人来说,他父母老师把他送到北大对他是严重的打击,也可能把天才埋没掉。他一辈子都跟别人在拼考试。所以我觉得这个需要社会、文化的改变,需要大家观念放开。事实上很多人不需读北大清华不需读复旦,可以做得很好,因为对他来说,他去别的地方,对他的才能发挥会很好。我觉得这个文化不改过来,教育体制也不一定有办法。但很多人在批评高考,说不改不行。

美国大学录取的时候要SAT考试成绩,还要看高中4年的成绩,看每年的成绩排名多少,另外还要老师推荐信,还要看课余活动,每个大学还要求写一篇作文,申请14所大学你要写14篇作文。录取是多因素的。在台湾曾经试过,没成。如果中国大学录取也像美国那样,是否改革成功?其实,这个体系在中国无法做。写作文会有很多公司帮你写,谁家钱多谁作文就写得好。如果要课外社会活动,他爹权力大,可以帮他安排很多社会活动;根本没去活动也会有人帮他写证明。这就不是体制问题,是文化问题。

美国家长基本上不管这事。我女儿今年刚读大学,她申请大学的过程,我们过一段时间才听她说一说。她SAT考过,我不知道她多少分,她不跟我说我也不问她。她自己管,她在这个过程中,就在探索自己想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文化的问题。我说个笑话,在美国,很多亚裔、华人,从中国去的,回到中国批评中国教育什么什么不对,他话说完了后对自己的小孩灌输的还是中国这一套,天天跟他们说应该上什么大学。从文化来说,这是一个习惯。

50%的孩子肯定都比平均值要低,不可能要求大家都超过平均值。在美国也同样如此。我觉得父母要想清楚这个事情。我们有经验的都知道,大学是一个层次,教育是一个层次,一个人的成就最后是由很多因素加起来的,要化解名校情结。我还要告诉家长,有一半的孩子在北大都是平庸之辈,分数真的高不过平均分数,你也得接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21-254976.html

上一篇:饶毅教授在上海书展与学生、家长对话中美教育差异(文字实录)
下一篇:同学会倡议书——四川人来顶
收藏 IP: .*| 热度|

8 朱志敏 唐小卿 吴宝俊 吴怡 苗元华 魏玉保 刘晓瑭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