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诗的三重境界 精选

已有 4538 次阅读 2009-9-3 11:2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
        《五灯会元》一书中有一段话,常被人提到: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  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五灯会元》1135页,中华书局,1984年)

        这里讲的是老僧参禅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对着这段话的解读是各种各样的。这里我想借用它来解释诗的境界。诗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物理世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事物以其本然的形态呈现在诗人面前。诗人面对这景物并不动情,他所写的山水景物是纯粹写物理性的景物。尽管诗人可能把景物写得很逼真,但仍然是一种无诗意铺陈。例如汉代一些“赋”,一味“铺采 文”、“直书其事”,以夸张的手法,板滞的形式直接描写宫苑的富丽、都城的繁华、物产的丰饶、田猎的乐事等,虽词语丰富,却缺乏感情,见宫殿是宫殿,见都城是都城。
        第二重,主观世界,经过诗人主观世界的幻化和升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把山水幻化变形为别的东西,从而产生了诗意。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如何成了落下了九天的银河,如何见瀑布不是瀑布,这是因为李白以自己的主观的视点来观看瀑布,瀑布被主观的情感美化了。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会溅泪,鸟怎么会惊心,这是杜甫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移置于“外物”的结果。李清照的词《如梦令》中,对于海棠花,以“绿肥红瘦”的陌生化加以描写,叶子如何是“肥”的,花朵如何是“瘦”的,这当然是主观视点中作用的结果,所以“见叶不是叶,见花不是花”。这些属于第二重境界。按我的理解,这第二世界,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
        第三重,物我冥一的境界,超越了物,也超越了我,出现事物本然状,这是更高一层的诗意。表面看,似乎仍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这一见的山水,是在“天人合一”的心境下实现的,是热烈之后的冷静,是凄凉之后的平和,是投入之后的超脱,是入世之后的出世。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看甚为平易,见菊是菊,见东篱是东篱,见南山是南山,似乎没有特别的东西。其实不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人经过了生活的磨难之后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他厌倦了那种“为五斗米折腰”的屈辱的生活,要过另类生活。这里寓含了深邃的诗意。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刚从战争的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最知道珍惜和平生活,他的诗篇《羌村三首》,写人写事写景写物都十分细致逼真,但每一句都暗示出和平生活之可贵。如第二首有“群鸡正乱叫”的句子,如果孤立地抽出这个句子看,可能被认为写得太实,没有什么诗意,但如何我们联系杜甫当时那种急切地要享受和平的生活来看,那么这是一种超越了实景的精神性的东西,有品位不完的诗意。陶渊明和杜甫的诗属于物我同一的第三重境界。按我的理解这就是属于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了。实际上,“无我之境”就是高一级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7237-253107.html

上一篇:雏菊与雨果的遐想
下一篇:开头的艺术
收藏 IP: .*| 热度|

6 苏青 刘玉平 梁进 张檀琴 杨秀海 马光文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