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攻击体制外改革的经典语言(1)中,我说:“刚开始,咸丰对曾国藩还是很赞赏的,“不意曾国藩一介书生,竟能如此”!然后,体制内的大小知识分子都酸酸的了,各种指责都瞄准了湘军。据说最打动咸丰的话是:“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庶人也。登高一呼,而从者逾万,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因此就对湘军加以种种限制”。
这种困境,大概所有体制外改革都要经历的吧?北京生命科学所算是科研体制外改革的尖兵,最初的设计,是一个“突击队”团队的设计(个人看法)。现在听说八部委的支持有点不兑现,面临断粮、断水、断电的威胁。但是,要想转型成“鲶鱼”型,恐怕也不容易。
“北京生命科学所在创立之初就采用了一种新的资助方式,按当时说法每个实验室5年给2000万的资助,虽然在最后落实时有所出入,但北京生命科学所的PI们可以不为经费发愁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平心而论说,他们实验室的资助力度超过了绝大多数中科院院士实验室的强度,而且还不用去申请。在这种前提下,如果他们还要出来争取类似“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这样的资助,评委们有所考虑而决定不给也是情有可原的。在有限的资源下,这些经费应该给予那些做得很优秀,但确实缺乏经费的国内其他人才”。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585,评论17。
这话是对的,但场景好像已经不一样了。原来设计是“突击队”型,国家就应该稳定支持;国家不继续支持,大家又不让转成“鲶鱼”型,那就是逼上死路。不过置之死地而后生,累败累战,也是一条出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4-235804.html
上一篇:
别总在牛A与牛C之间徘徊下一篇:
水土光、人生气 -- 遥感科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