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智商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获得的?

已有 6839 次阅读 2009-5-15 08:1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智商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获得的?

 

郑风田 程艳军 中国人民大学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文章,对过去多年的老话题智商提出新看法:传统上认为人类的智商是先天遗传是错误的,智力是可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的。弗吉尼亚大学的 Eric Turkheimer针对贫困家庭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智商不可能是遗传的结果,Turkheimer教授认为,恶劣的环境抑制了孩子的智商发展,后天的教育与高智商密切相关。应该在儿童期教育计划上多投钱,这比补品管用。要加强穷人孩子的基础教育。

 

过去一直误以为智商是由遗传基因决定论,认为穷人的智商显著地低于富人。穷人之所以穷,是由智商决定的。过去的一些研究好象也支持这个结论。但最新的一项研究颠覆了这个传统的观点。

传统认为,穷人的IQ要显著地低于富人的,这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一系列的研究表明,IQ是大部分是遗传决定的。例如,把双胞胎从小分开来抚养,而他们的IQ却明显的相似。他们的IQ均值甚至都比在同一个家庭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的IQ都高。

有些对双胞胎观察研究的发现(其中不包括贫困家庭的小孩):中产阶级家庭中,智商似乎是高度遗传的。

然而,弗吉尼亚大学的 Eric Turkheimer针对贫困家庭的进一步研究表明,智商不可能是遗传的结果。

尽管基因决定论盛行一时,但是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这个这种结论从现实角度讲是彻头彻尾错误的。如果说,智商水平早已经深深地植入在我们的基因当中,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教育和扶贫也没啥意义了,也都不需要了。

 

恶劣的环境抑制了孩子的智商发展。

Turkheimer教授认为,恶劣的环境抑制了孩子的智商发展。一项推测表明,当贫困孩子被中产家庭收养后,他们的IQ普遍提高了12-18,这是随着教育水平决定的。例如,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但被中高收入的家庭收养后,经过两次测试:一次IQ测验值为107,另一次为111。而和他同样背景但未被收养的人两次测验的结果均为95

另一个持续性迹象表明:IQ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提高。的确是,用现在的测试方法,1917年的人均IQ值仅为73。如果按照现在标准衡量,那么1917年全球有一半儿童的智力属于发展较为迟缓。

 

后天的教育与高智商密切相关。

其实,无论是家庭还历史决定论,其背后都隐含一个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的条件。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在其关键作用。

Nisbett教授认为,教育与高IQ紧密相关。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孩子们放暑假期间的几个月里,他们的IQ水平就有所下降或停滞不发展,特别是那些家长不布置暑期读书计划的孩子们。因此,Nisbett 教授强烈呼吁应该加强孩子的早期教育,因为教育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以密尔沃基“知识就是力量”项目为例,美籍非裔儿童被认为是脑部迟钝的风险群体,他们被随机地安排在一个没有外界援助的控制组中,或者安排在一个享受年龄段从六个月大直到一年级为止的特别护理和教育实验组中。到5岁时,该实验组中的儿童IQ平均值达到110,相比之下,控制组中的儿童IQ平均值只有83。即便在数年后的青春期阶段,这组孩子们的IQ也领先10分。

 

应该在儿童期教育计划上多投钱,这比补品管用。

Nisbett 教授建议在少补脑补品投资上花钱,而应在这些儿童期教育计划上多投钱。他还提到,另外一个有意义的干预实验是告诉中学生,IQ是可以提高的,即他们的智力是具有可塑性的。实验的结果是,那些被灌输这一观点的学生学习努力程度较高,成绩也较好。

亚洲,特别是很多中国的家庭,非常重视给孩子补脑的投入,传统地认为吃什么补什么。这样补结果是,孩子有两个提高:一个是体重提高,另外一个是视力提高。

Nisbett教授就顽童如何变成神童提出良好建议赞扬其努力程度要多于其取得的成绩,灌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少批评,多用表扬来调动好奇心。

IQ测试并不能完全测试出一个人的真实智力水平虽然我们并不确信它到底能测试什么,而且个体有差异是必然的。

这个道理也特别是适用于突破传统观念中女生和数学之间的。通常有些女生自认为他们在数字问题上天生就是处于劣势,当数学考试成绩失败时也成为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这些方法效果作用很好,也没有多大成本,就是要让学生接受“智力其实是在他们的控制之下的”这样的观念。

(编译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艳军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231967.html

上一篇:法国人为什么兴起绑架自已的老板?
下一篇:网上免费上美国名校名教授的课?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9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