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at Watcher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ngjmsd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专业小麦育种

博文

我与自然科学基金

已有 5306 次阅读 2009-3-27 23:11 |个人分类:项目基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基金申请

      说起与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可以追溯到10几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老板申报基金项目,当时电脑还没现在普及,我负责抄写草稿(老板写得字,需要专业人士才能理解认对)打印,开始对基金项目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承担基金与否,基金的多少代表了一个单位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当时对能申请到基金项目的老师、专家非常崇拜。98年参加工作以后,满怀一腔热血,充满了申请基金的冲动,但刚参加工作,根本没有资格。99年草草写了一份申请书,挂上课题组其他同志的名字,自己只能排到第三位。项目是关于小麦品质方面的,当时全国搞小麦品质只有有数的几个单位,大家都是熟人,不象现在大家都是小麦品质研究的专家,尽管许多人小麦品质是什么自己都说不清,甚至是某些大牛,承担着几十上百万小麦品质方面的研究项目。估计正是由于当时专业的专家非常少,大家又非常熟悉,项目竟然顺利通过评审,申报了14.5万元,批准了11万元,这在农科院历史上也算重重的一笔,多少年都没能申请到基金的项目了,此后多年也一直没有申请到,自己也非常自豪。

      项目申请到,执行也是一个问题,好在2000年我考取了在职博士,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条件,顺利完成了主要部分的试验。项目执行过程中,先后发表国家一级学报论文7篇,其他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并以项目完成的成果申报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鉴定结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院学术委员会也非常看好,认为拿个二等奖有可能,三等奖应该很稳,就推荐了一等奖。结果出人意料,什么也没评上。第二年院里让再报,听说评为三等,但等到公布结果,又是竹篮打水。听说是给平衡掉了,又说我们课题组成果已经很多了,我们的小麦品种济南17 2001年拿了省二等奖,济麦19 2003年省一等奖,济南17 2003年国家二等奖。后来明白的人告诉我,报奖必须要活动,我当时只是个小小的助理研究员,人都不认识几个,活动的事也根本没想过。只是想自己一个撰写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准备鉴定,组织鉴定、答辩,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感觉有些不平,但也无可奈何,实在是不善于该方面的活动,于是最后只是拿了院里的一等奖。

    随后又报了一个通过提高小麦粒叶比提高产量潜力的项目,希望能对我们课题组多年来的育种工作进行提炼总结。我们的思路是通过小麦繁茂性的选择提高生物学产量,通过粒叶比的选择提高经济系数,最终实现产量潜力的提高、突破。多年来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实践证明也是切实可行的,先后育成了济南17、济麦19、济麦20等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济麦21、济麦22等超高产小麦品种,均成为山东乃至周边地区的主推品种,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济麦20万亩年推广面积全国最大的品种(2008年夏收)。这次自己可以主持了,但项目没有通过,说料叶比、繁茂性可操作性差,很是郁闷。目前的小麦育种,其他作物也差不多,仍然是凭借经验的育种,产量是非常复杂的性状,什么指标简单有效,恐怕没有一个育种家能说清楚。从中得出一个深刻的教训,项目可以从实践中来,但太实践,大家也接收不了,尤其是一些整天坐在实验室里的育种家。但此项目我们自己开展了研究,正在积累试验数据,目前的结果很令人振奋。但这个项目与自然基金无缘。

    2006年到2007年国家公派赴加拿大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体会到老外科研的连续性、系统性。结合在国外做的试验结果又申报了一项基金项目,由于工作基础扎实,先期的结果无可辩驳,顺利地通过评审。可惜的是,申报的青年基金项目,搭上了申报青年基金项目的最后一班车,但经费实在太少了,申报了36万,只批了16万,因此一些试验无法开展。项目进行了一片,目前,撰写了一篇论文,已被《作物学报》,另一篇也正在准备中。从这个项目的申报中,体会到,申请基金项目前期工作基础非常关键,尤其是直接相关的,最好把相关的图表都附上,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

     2008年针对我们育成品种的特点又申报了一项基金项目,济麦20面包面条优质的生理基础研究,评审专家认为研究内容太多,今年修改了一下继续申报。主要认为这个品种特点非常突出,面包、面条品质均非常突出,而传统观念认为面包小麦属强筋类型,而面条小麦是中筋类型,二者很难协调在一起,这也可能是该项目不太被认可的原因。但事实用于雄辩,济麦20权威部门检测面包面条品质评分均在90分以上,2008年收获面积2255万亩,全国第一大品种,深受广大农民、粮食和食品加工部门的喜欢。农民喜欢是因为它粮食品质好,卖粮食可以加价,效益好,自己吃做面条、馒头好吃。粮食、食品加工部门喜欢是因为它加工品质好,附加值高。这一品种非常符合中国的消费传统,大部分加工面条、馒头,自己食用,少部分加工面包等高档食品,因此相关的研究对于指导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今年能得到评审专家的认可。

     自己申报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体会到项目材料要符合主流,目前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申请特别容易得到认可,经费也多。一些很基层,与实践非常接近的项目返到不容易申请成功,原因是专业的评审专家少,因此对申请书的要求就相应提高,如何说服评审专家显得至关重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565-222932.html

上一篇:展示一下我院花生研究的情况,请多支持
下一篇:惨了,文章一稿多投或抄袭查询软件问世
收藏 IP: .*| 热度|

3 戴小华 魏东平 li005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