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以及肝胆胰外科专家。目前担任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命科学学部二部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器官移植学组组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等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编;《国际肝胆胰杂志》、《移植杂志》主编。郑教授是我省器官移植以及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
90年代初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并于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加香港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获得成功,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截止目前已经成功施行肝脏移植近500例,手术成功率近100%,良性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到88.4%,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为1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脏移植,创国内年龄最小记录(9月龄),目前患儿及母亲均情况良好;2001年施行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2004年为1例21岁身高仅1.26米的女性肝糖原累积症患者施行减体积肝脏移植,目前患者情况良好,身高已增至1.33米。同时开展多器官联合移植,施行肝肾联合移植为国内移植数量最多,其中最长生存已近6年,创国内存活最长记录;施行胰肾联合移植,现最长存活已近11年,目前患者肾、胰功能均正常,创亚洲最佳纪录。多器官联合移植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在移植技术和围手术处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国内率先采用非静脉-静脉转流技术,截止目前已安全施行非转流肝脏移植270余例;在国内率先采用不放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的胆道重建技术,有效降低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在国内较早将拉米夫定应用于防治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和乙肝复发;在国内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重症肝病患者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并于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原位肝移植应用推广研究”、“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内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肝脏移植的述评,并积极帮助省内外其他医院的学科发展,先后帮助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开展肝移植工作,向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进行技术辐射和技术支持。
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3CB5500)。另承担863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中医药基金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等,共有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
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创办并主编我国肝胆胰医学领域第一本英文专业期刊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 International(现已被CA、EM、Index Medicus/Medline、BA等收录),创办并主编移植领域中文期刊《移植杂志》。
郑树森教授先后获 “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 “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职务: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肿瘤诊治、器官移植
以上内容来源于《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