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愿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普丽人 1956年生于浙南山区,愿结交各行各业各门各派的诤友。

博文

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

已有 11797 次阅读 2009-3-14 11:52 |个人分类:院士介绍|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院士介绍

郑树森院士

  

  郑树森: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以及肝胆胰外科专家。目前担任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命科学学部二部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肝移植组组长、中华外科学会常委、中华外科学会器官移植学组组长、浙江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国际肝病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等多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和副主编;《国际肝胆胰杂志》、《移植杂志》主编。郑教授是我省器官移植以及我国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

  90年代初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并于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加香港首例人体原位肝脏移植获得成功,成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脏移植,截止目前已经成功施行肝脏移植近500例,手术成功率近100%,良性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达到88.4%,达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为1例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施行母亲供肝的活体肝脏移植,创国内年龄最小记录(9月龄),目前患儿及母亲均情况良好;2001年施行国内首例成人扩大右半肝活体肝脏移植;2004年为1例21岁身高仅1.26米的女性肝糖原累积症患者施行减体积肝脏移植,目前患者情况良好,身高已增至1.33米。同时开展多器官联合移植,施行肝肾联合移植为国内移植数量最多,其中最长生存已近6年,创国内存活最长记录;施行胰肾联合移植,现最长存活已近11年,目前患者肾、胰功能均正常,创亚洲最佳纪录。多器官联合移植被卫生部列为推广项目。在移植技术和围手术处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在国内率先采用非静脉-静脉转流技术,截止目前已安全施行非转流肝脏移植270余例;在国内率先采用不放置T管、前壁间断后壁连续胆总管-胆总管端端吻合的胆道重建技术,有效降低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病率;在国内较早将拉米夫定应用于防治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和乙肝复发;在国内率先将人工肝支持系统应用于重症肝病患者肝脏移植围手术期治疗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并于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原位肝移植应用推广研究”、“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内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关肝脏移植的述评,并积极帮助省内外其他医院的学科发展,先后帮助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开展肝移植工作,向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进行技术辐射和技术支持。

  在基础研究方面,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3CB5500)。另承担863项目2项,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中医药基金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等,共有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名。

  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其中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外科学(五年制)》,主编《肝脏移植》、《胰腺移植》、《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等;创办并主编我国肝胆胰医学领域第一本英文专业期刊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 International(现已被CA、EM、Index Medicus/Medline、BA等收录),创办并主编移植领域中文期刊《移植杂志》。

  郑树森教授先后获 “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院长”、“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医学杰出中青年科技人员”、 “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职务: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肿瘤诊治、器官移植

以上内容来源于《医网》

附录:

大医精诚

  ——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

   浙江在线10月29日讯 一个出生不足4个月的温州男婴,因先天性胆道闭锁而面临夭折;

  一个上海姑娘突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而生命垂危,由救护车直送杭州……

  这两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把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同一位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的手术刀上。

  在无影灯下,今年57岁的郑树森灵机应变却一丝不苟,成功地刷新了自己创造的全国乃至亚洲替换人体“零件”的单项纪录:婴儿出生仅106天,这是全国年龄最小的肝移植者;姑娘从接诊到手术仅24小时,这是全国时间最短的急诊肝移植。

  从1963年美国丹佛市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肝移植术,到1993年郑树森成功完成浙江第一例肝移植术,相距整整30年。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郑树森心思缜密,孜孜以求,主刀肝移植手术610多例,手术成功率近100%,患者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一年存活率达95.2%,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作为首席科学家,他同时主持着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国家“973”项目,领军攀登我国医学科学的峰巅。

  古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论述“大医”的“精”乃专业熟练,“诚”乃品德高尚。这位当代“大医”告诉记者:“只因某个器官的更换,一个眼看枯萎的生命从此鲜活,一段断裂的人生从此继续,一个圆满的家庭得以保全,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呢?”

  每当切开病人腹腔,郑树森就要面对乙肝等病毒的传染。而他要凭着手感触摸肝脏,说不定啥时指头被刺破了。虽有风险,但他行若无事,只是在手术后去打一针防疫针。他似有曾经沧海之感,笑称:“这么多年下来,我对病毒已经‘绝缘’了!”

  作为一院之长,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可郑树森忙完手头的急事,就一头扎进手术室。往往一天几台手术,他连续十几个小时全神贯注,以至通宵达旦。临末,他缓缓脱下白大褂,用假寐静听婺剧CD来舒缓神经,最爱的是曲牌联奏《三五七》。此刻,他沉浸在浙中乡村的淳朴古韵中,寻回自己的本原:“我是农民的儿子!”

  让患者获得永恒的生,让生者获得永恒的爱,是他一生的心愿。他目送病人术后痊愈走出病房,又惦记着他们日后是否安康……

  郑树森的回天之术,已成为数百名“换肝人”的心灵寄托。他们发起召集“肝友会”,10年来已3次“换届”。每次聚会,郑树森总要挤出时间跟“肝友”们拥抱言欢,欢呼生命的顽强。有些病人把手术的当天当作“第二生日”,郑树森也时常应邀去参加“生日派对”,捧上缤纷灿烂的大花篮。

  每每此刻,郑树森就像端详自己的生命杰作:有的“肝友”神采奕奕,挂着“世界器官移植受者运动会”的金牌;有的供肝母亲牵着换肝的孩子,手里又抱上了术后再孕的新生儿;那些可爱的“新肝宝贝”似乎已经抹平了手术的伤痕,一个劲地喊着“郑爸爸!”

  郑树森告诉记者:他正在潜心攻关如何使移植受者长期存活,如何防止原病灶复发,如何解决慢性排异……

  急促的电话响起,约定手术的时间到了:有请郑树森去主刀肝移植。病人来自萧山,41岁,肝癌患者。

  记者在采访本上记下:2007年10月24日,这是郑树森亲自主刀的第617例肝移植手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67-220270.html

上一篇:同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先生
下一篇: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