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创建了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获得重大突破,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此成果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积极将ALSS技术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300余家医院,组建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主持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使我国人工肝临床应用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了我国第1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HepLL,创建分离肝细胞的新方法,构建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引领我国人工肝研究发展的方向;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成功培育出无菌大鼠(已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建立了无菌动物实验研究平台;注重细菌耐药研究,引领细菌耐药研究小组发现五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200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获2004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主编专著11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我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参与撰写专著7部;获得授权专利3项。
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主任,国际血液净化学会理事,及《中华传染病杂志》、《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学术职务。
研究方向:肝衰竭与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研究。
文稿来源:《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