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rer009 西藏农牧学院

博文

杏鲍菇栽培技术

已有 6986 次阅读 2009-2-18 15:03 |个人分类:农业技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栽培, 食用菌, 杏鲍菇, 代料

该技术非常实用,近两年在东北市场生产表现非常好。我可以帮助联系提供菌种和免费的技术咨询,乃至上门技术服务(仅限东北和内蒙东部地区)。

杏鲍菇栽培技术

 

营养价值、药用价值
    杏鲍菇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脆滑,具有杏仁香气,风味独特,口感极佳,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素有“平菇之王”和“草原上的美味牛菌”之称。
其营养成份齐全、丰富。其中多糖的含量为6.3%,比茶新菇、香菇还高,仅次于姬松茸,因此抗癌能力很强。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比金针菇还高,因此有明显的增长助智的功效。矿质元素中钙、镁的含量是猴头的7.1倍、姬松茸的6.6倍,由此可知杏鲍菇具有明显的营养价值和显著的药用价值,据中医学记载认为:此菇有益气、杀虫、清肠和美容之功效,可促进人体对脂肪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对胆固醇的降解,特别是由于富含多糖和氨基酸,因此对肿瘤有预防和抑制作用。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肥胖症患者理想的预防与保健佳品。
开发情况与市场前景
    杏鲍菇的自然分布在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及中亚地区的高山、草原及沙漠地带。在我国的新疆、四川北部和青海也有分布。但是目前只有泰国、日本、美国和我国的台湾、福建等地有少量的人工栽培。近一两年内,上海、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也开始试种。因其菌柄质地脆嫩,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有独特的杏香味,而且对人类有极重要的药用保健作用,极受南欧和地中海沿岸各国人们的青睐,而当地人们又没有人工生产的习惯,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各国推荐,推广生产开发。目前该菇在国内、国际市场价格较高,日前从网上国际市场价格显示杏鲍菇是平菇、金针菇的三倍,真姬菇、滑菇的2.5倍,灰树花的1.5倍等。是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较高的一种优质珍稀菇种,特别是还具有孢子少,可减少生产者发生孢子过敏反映;含水量低,保鲜期长等特点,因此,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杏鲍菇的生产投入与其它平菇差异不大,虽然生物转化率偏低,约在70%,但是它的价格比较高,耐贮运性能好,因此,该菇种无论是生产者经济效益还是食用者的保健价值都是很高的。
杏鲍菇的生长发育条件
    营养
    杏鲍菇需要较丰富的碳源和氮源,最佳碳氮比为60:1左右,菌丝生长期对氨素要求不高,但是适当的增加一些氮源,能够提高子实体的产量,另外,杏鲍菇对有机态氮的利用能力比对无机态氮的利用率高,所以栽培料中添加玉米粉、豆饼粉等,可以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质量,而添加尿素等对质量和耐贮性有影响。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因此可以利用木屑、农作物秸杆作基质生产杏鲍菇,只要碳源和氮源配比合理即能满足菌丝的生长,又能满足出菇期的营养需要,就能得到丰产的效果。
温度
    温度是决定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种间也同样略有差异,所以在引种时一定要了解温型,杏鲍菇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相同,如表1所列:
表1
发育阶段 温度范围 最适宜范围 备注
菌丝生长 15--33℃ 23—25℃左右 接种后到开始吃料阶段以28℃为宜,吃料后降到25℃左右
原基形成 10--18℃ 12--18℃ 接大昼夜温差4—5天,刺激原基形成
子实体生长 10--20℃ 16--18℃ 保持一周左右即可出菇,长时间低于8℃,子实体难以生长,高于18℃以上生长过快,质量下降,易得病(不同品种略有差异)
    水分
    水分是有生命的物体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所有的营养物质都必须溶解到水中才能被生物体的细胞吸收和利用的。同样食用菌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基的含水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吸收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培养基,而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主要是防止蕾期和子实体形成过程中由于空气干燥而引起培养基失水过多和菇体的失水而干裂,因此在代料栽培过程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先了解该菇种的对水分的需要量。还要考虑到菌丝培养过程中消耗和散失掉的水分,掌握其变化规律(见表2),进行合理的调配基质的含水量是保证优质、丰产、防病的重要措施。
    杏鲍菇的生长过程对水分 的需求量为60—65%,为在菌丝生长到现蕾期的大约用35—40天,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基内含水量大约下降10%左右,所以为满足菇蕾的正常发育,在拌料时可将基质含水量适当增加到65—70%(注意袋内基质下部不能积水),要求拌料要均匀,冬季要注意原料要提前放在室内解冻,防止拌料水大,拌料后要闷1—2小时左右再拌一次观察含水量,才比较准确。
    除了培养基内的含水量外,空气的相对湿度对菇蕾的形成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也十分重要,菇蕾形成期为防止菇蕾干缩必须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可掌握在80—90%之间比较好,转潮时应适当再降湿至75—85%,这样即养菌又防止杂菌发生。
    光线
    与其它食用菌一样,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形成和发育过程需要散射光,有利于子实体的提早发生,同时还可以利用光照强度来调节菇盖的大小以及菇体的颜色,适宜光强为500--1000lux,也就是相当于在棚室内刚刚能看见报纸的文字的光亮度,即可促进菇白、柄粗、盖小,商品性好。
    空气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有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瓶或袋中积累的二氧化碳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培养料中的菌丝排出的二氧化碳使培养料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由正常空气中的含量0.03%,逐渐上升到22%(22000ppm),能明显刺激菌丝的生长。但是原基形成阶段需要充足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05—0.1%之间,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以0.2%为宜,略高一些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菇柄粗壮,但不能过高,造成菇体畸形和工作人员呼吸困难。
    pH值
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7,但其生长的pH值范围可扩展到4--8,通常情况下,在配制培养料时,加入石灰来调节培养基,pH值为6.5—7均可,对杏鲍菇生长有利,而且还可减少杂菌感染。若pH值太高可适当用醋酸调节。

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1 栽培季节的选择
由于杏鲍菇属于低温型品种,出菇最适温度为10—18℃,因此可根据区域和栽培环境等情况确定适宜季节,杏鲍菇在自然情况下可种植两季(春季和秋季)。在黑龙江的春季一般选在4--5月份出菇,秋季则选择在9--11月份出菇,如果有条件反季节生产经济效益更高,这样根据出菇季节的确定来推断制种的时间。

2 栽培场所的选择及处理
    杏鲍菇的出菇场所比较广泛,如:温室,闲置的房间,山洞等都可以充分利用,但选择这些场所一定要远离畜禽舍。生产前场地做彻底的卫生清理,清除各种废弃物,如果空闲房间,最好用白灰悬浊液进行粉刷,地面要用石灰粉消毒,最后整个出菇空间用“杂菌清”烟雾剂按3~5g/m3用量进行密闭式薰蒸6~8h以上,并用药物消毒灭菌。
3 培养料的选择及处理
    栽培杏鲍菇的原料很广,如玉米芯,杂木屑,麦草,酒糟以及中药材渣等都可用来栽培杏鲍菇。常用的培养料配方有以下几种:
    配方1:杂木屑65%,黄豆秸10%,麸皮(米糠)20%,石灰3%,石膏1%,过磷酸钙1%,水份60~65%
    配方2:玉米芯77%,麸皮20%,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水份60~65%。
由于杏鲍菇适合于多种原料生长,各地的生产者应根据当地的资源来选料,采取多种原料混合使用来栽培,但要注意配方中的碳、氮比例要适当。另外要注意对各种原材料都要妥善保管,避免在贮藏过程中发生霉变,锯木屑、玉米芯、麦麸等在使用前最好先进行晾晒处理,起到初步消毒灭菌和降低含水量作用,然后待用。
4 物料准备
    塑料袋:根据灭菌方法不同可选择知合常压规格的17×33cm的塑料袋,或其它型号的均可或适合高压的塑袋。
    橡皮筋:通常为自行车废内胎割成,也可用橡胶输液管剪切成的。
    颈圈:可去商店购买也可自己制作,自己制作一般选用塑料打包带按适当长度截断后,再用铁片加热后粘接。
    打孔器:一般做成前端直径在1.5cm左右,后端直径2cm左右的钝尖圆木棒或铁棒。
    棉花:可用化纤棉花或废棉花或等外棉花。
    酒精:工业酒精可做点燃用,医用酒精配成70%浓度后做成酒精棉球,放在常盖的广口瓶内备用。
接菌工具:接菌钩、匙等可用焊条自制。
    
    
5 栽培袋制作
    各地根据实际原材料资源来选择,如果用木屑的话,配料方法同上,注意使其含水量确定在60—67%范围内,这样便可进行装袋,一般选择17×33cm袋,这种规格的塑料袋,适合于用装袋机装料,而其它规格的塑料袋,可进行人工装料。装料时要做到边装料边在平地上砘实然后将料面压平,使料与袋壁成一体,光滑无褶。之后用打孔器在料中间打一孔。然后套上颈圈和橡皮筋,用棉花塞好,袋装好后便可以放入蒸锅内准备灭菌,当锅内下部温度上升到100℃左右时开始计时,注意在加热过程中锅内水不足时,应随时加入热水,防止烧干锅,温度不能大起大落,以免影响灭菌效果,保持8—10小时闷一夜,待锅内温度下降后,取出袋置于接种箱或接种室内降温28℃后接菌,接菌环境灭菌方法:如果是接菌室,用杂菌清烟剂按使用说明每周熏一次,彻底消毒,平时每次接菌前用紫外线灯杀菌40分—1小时,关灯后30分钟再进入接菌,如果是接菌箱可直截用杂菌清杀菌30分钟后可开始接菌。
接菌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才能提高成品率。一般情况下,每瓶原种转接30--40袋栽培袋为标准,接菌时,动作要做到稳、快、准,然后用棉塞封好,最后移入到培养室内进行适温培养。
    六、养菌管理
    养菌阶段,要使养菌室内保持黑暗,使室内的温度头三天保持在25℃—28℃,然后控制在22--25℃;培养室相对湿度在60--65%之间,一般在正常情况下,经过40天左右便可长满菌袋,在养菌期间不要使菌体受到光和变温刺激,否则就会在养菌期间出现原基,影响后期出菇产量和质量。
    七、出菇管理
    要视出菇环境的温度稳定在10℃—18℃之间时开始进行出菇,在北方一般是7月初开始生产菌种,9月初开始准备出菇,冬季适当加温可连续出菇到翌年6月份。
    7.1促进原基分化
    从外观看,菌袋内菌丝长满袋后为了让菌丝积累更多的营养,还需要在22℃左右的条件下再培养15—20天左右,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将温度降到10—15℃一周左右,培养基表面上就会出现原基,起初为米粒大小,后逐渐扩大,此时,不要急于拔去棉塞,因为袋内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大,对原基分化有一定促进作用。
    7.2促进菇蕾形成
当原基长到半个乒乓球大小时,在把菌袋移入出菇室,拔去头部棉塞,去掉颈圈,使塑料袋口敞开,同时要加大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使菇蕾正常发育,不至于产生畸形,室内温度应调控到15--17℃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之间,而且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氧气充足,使菇体生长正常,商品价值提高。
    7.3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菇蕾形成后的管理:
1、要进行疏蕾管理:每次形成菇蕾后留大去小,一般只留2—3个,小心用刀尖割掉多余的菇蕾和变色的死蕾,促进留下的菇蕾长成商品菇,同时减少杂菌污染。
2、要加强水分管理,是争取高产的关键所在。此时应避免向菇蕾上大量喷水,幼蕾会因受到刺激和湿度过大而影响养分吸收,出现水肿,发黄,发软而大量死去,当菇体逐渐长大后,此时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85%之间,要适当加大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促进幼菇的生长,同时可防止病害的发生,但此时通风时要特别注意:(1)不要大风直吹床面;(2)防止室温度剧烈变化,才能减少畸形菇的发生。当菌盖基本成形时,进入了子实体生长阶段,杏鲍菇的菌盖与其它菇类菌盖稍有区别,商品标准要求杏鲍菇菌盖较小,菇体呈保龄球形或棒状为好,菌肉的大部分都是菌柄,当子实体长到市场要求程度时(长7—9cm,直径3—4cm),如果条件适合从蕾长成菇一般9—13天左右便可进行第一次采收,采完第一潮菇后,让料面干4--5天后,再喷一次重水,以利下潮菇蕾形成。在整个出菇期间,出菇室内要经常浇水,保持空气湿度80—85%,有利于菇体生长,增加产量。
    八、杏鲍菇栽培方式
1、是架式栽培法,该方法有很多优点:
    (1)充分利用棚室空间增加生产面积;
    (2)管理比较方便;
    (3)提高生物转化率;
    (4)菇体质量好,能增加产量。
    缺点:增加床架投入。
    栽培方法:当菌袋菌丝长满后,便可脱袋把菌种块掰碎,重新铺在事先整理消毒好的床架上。菌种块的厚度一般要求在20厘米左右,宽度0.8米左右,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大或缩小。每层架高为45--50厘米,床底要用浸过白灰水的草帘铺好,床沿用木板钉起来便可。床边10cm处与边沿用塑料布铺好,防止该边漏水,铺完菌种块后,料表面都要用木板压实一点,上面盖2厘米厚的经过处理的土壤,然后对土层喷一次足水,上面盖上塑料膜或搭建成拱棚,有利于保持畦床内的温度和湿度。这样经过十几天的正常管理,调节好其温度、湿度,定期通风透气,便可以采收第一批鲜菇,采完头潮菇后,以后都按正常菇潮管理,清除好料土表面,让其菌丝重新恢复,浇足水,一般在一个半月便可采完几潮菇,完成其整个出菇周期,这时培养料内的养分也被消耗完毕。
    2、菌袋畦栽
另一种方法是养好的菌袋不进行粉碎,而是脱袋后直接竖立于畦床内,袋与袋之间的距离为2--3厘米,中间可填加些填充料,这样在生长过程中菌丝的萌发,可把后加料吃透,这更有利于营养的供给和水份的吸收,然后同样在袋的上表面覆盖2--3厘米厚的土壤,管理与上面的方法相类似,这种方法可能出菇更快,因为它不经过菌丝的重新愈合,而是直接达到生理成熟,到原基形成,直至长出杏鲍菇。
    3、墙式袋栽(略),管理方法相同
    九、采收时,一定要按照采摘要求与采摘标准进行操作。可以采大留小,操作时用手把住菇体,另一支手用小刀从基部割下即可,采摘后一般要及时把子实体柄端的木屑削掉,用白纸垫好分层摆放,然后分类包装,保鲜,出售。


                                            关法春   高士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561-215777.html

上一篇:这种人啊。。。
下一篇:小声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