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海角七号》。很简单的情节,只是因为以前听过一首同名的歌曲,所以选择了它,其实可以算作音乐风光片,但是因为里面有了很多久违了的温情、亲情在里面,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仿佛是在70-80年代看电影。
很多时候,我认为很好的电影,推荐给别人看,结果反馈是“什么啊?也不咋地啊!”。屡屡失落,所以也就没有了向别人推荐的自作多情了。我思索的是为什么同样一部片子,不同的人看法会大相径庭。比如春节晚会,有的人说今年的很好,有的人说很差,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个人素养等因素,我越来越多地感到,是否认真地看过这部电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比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我和老婆一起认真地看,屡屡落泪;给了同学DVD,他说没意思。
再比如,我和小姨子一家在我的家里看《非诚勿扰》,我想认真地看,可是客厅里人来人往,4岁的孩子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个,电影和人声一起喧闹着勉强看完,小姨子说,谁说这个电影好看,也不咋地啊。
又比如,看春晚,老婆从来都是开演的时候就是她开始睡觉之时,然后第二天一样评论说,今年的晚会不咋地。
说白了,就是在发表见解之前,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你要评论的对象。没有了解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没有了解镜头的含义,没有了解音乐的意境,张口就是高论,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是什么缺点了。
最近看到的,有些医学领域的专家可以评论经济上的现象,文艺体育明星在广告里告诉你感冒了要吃什么药,学分子生物学80后的可以说信息学是数据倒来倒去的,实在不算科学;如果仅仅是泛泛评论还罢了,可怕的是有的时候外行的大嘴专家还要决定你考研、晋级的命运。如果你是学生,你就祈祷不要遇到这样的专家,如果你是专家,你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被捧杀搞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