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度百科”对于“海归”给出这样的的定义:“海归指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人员。英文可解释为People returned back to the home-country after finishing overseas study。returned students在英文中指返校生,显然不适合作为海归的翻译。也有人建议将海归一词的英文翻译定义为“returned talents after studying abroad”,意为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但是后一种解释明显偏离中性的定义而带有歧视性的褒义色彩。海归一词在中国大陆颇为流行。”
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正值百废待兴,便有了一批响应时代召唤、倾心报国的“海龟”。正是这批人或者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或者为新中国科学的奠基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将他们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
出于好奇,笔者研究了一部分(特别是材料领域)开国“海龟”当年回国时的情况。
姓名 |
出生年月 |
回国前单位与任职 |
回国时间 |
回国时年龄 |
备注 |
钱学森 |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
|
44 |
1947年36岁时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 |
邓稼先 |
|
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50年8月 |
26 |
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 |
郭永怀 |
|
1946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
1956年10月 |
47 |
194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
程开甲 |
|
1948年起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
1950年 |
32 |
194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
邹承鲁 |
|
1951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
1951年 |
28 |
|
叶笃正 |
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 |
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
1950年 |
34 |
|
李薰 |
|
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 |
1951年8月 |
38 |
1940年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
葛庭燧 |
|
1943-194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工作。1945-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 |
1949年11月 |
36 |
194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
陈能宽 |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工程师 |
1955年 |
32 |
1950年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
郭可信 |
|
荷兰Delft皇家理工学院物理化学系工作 |
1956年 |
33 |
1947.8-1955.11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系、乌布撒拉大学化学系工作 |
师昌绪 |
1920年11月生于河北省徐水县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
1955年6月 |
35 |
1952年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博士学位 |
柯俊 |
|
1948-1953年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相变动力学研究组长 |
1953年8月 |
36 |
1948年12月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 |
(数据检索来自百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