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货币政策的急剧调整,对于宏观经济就是频繁地猛踩油门与刹车,对经济体系造成的震动,管理层需未雨绸缪,作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在金融危机的形势所迫之下,中国央行已加入到全球宽松货币的大潮之中。6日闭幕的“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首次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定义。会议指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总量,保持银行体系有比较充足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会议明确,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
央行提出的“使用创新金融工具”很有意思,用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话来说,这说明了央行为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做一些准备和探索,央行有可能像美联储那样用特殊的创新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银行放贷。
央行200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要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充分运用定期竞标信贷机制(TAF)等工具,对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事实上,自2008年11月中旬开始,央行已经开始接受商业银行的TAF投标申请,投标利率下限为同期限再贷款利率,多数银行则认为投标利率偏高。央行提出使用创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可能意味着未来利率有更大下调空间,因为创新金融工具一般在利率降至极限后才会使用。
在中央调整宏观政策之后,央行人士过去关于“货币中性”的微弱呼声,已经完全消失在全力保增长的大潮之中了。周小川行长日前表示:“央行将从更高层次把握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方向。要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来分析金融业体制机制问题。不仅要考虑人民银行自身,还要考虑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银行业,还要考虑证券业、保险业;不仅要考虑金融机构,还要考虑社会大众。”而央行副行长易纲也于新年之后在《财经》发表文章明确表示:“由于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美国和日本,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从央行官员的表态,可以理解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全面为“保增长”目标而转型了。
不过,凡事有利弊之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股市回暖,拉动低迷楼市,增强市场信心,进而促使经济增长。但令人担忧的是,当过于巨大的流动性冲泻而下时,需求已大为萎缩的市场,是否有效将资金截留在逐渐复苏的市场之内?央行是否对于货币政策保持足够的控制?
(作者周子勋系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