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WANG

博文

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四、远征南大洋 之六

已有 4753 次阅读 2009-1-21 10:5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回忆, 磷虾, 南极考察, 南大洋

来日方长
返回麦克斯韦尔湾,一方面整理样品和记录,一方面继续做磷虾的实验。考察队还布置了一项任务:返航前各专业必须完成航次报告。虽然闲不住,但轻松多了。也有时间整理内务了:先把那身浸透海水和沾满机油的羽绒服洗一洗,再把长了霉的床垫晒一晒。
从离开上海一直绷紧着弦,经常几天几夜地连续工作,还好没趴下。不了解情况的人以为万吨船上的生活条件一定很好,其实不然。为了节省燃油,自始至终不开暖气。谁能想象在南极竟然不开暖气!用淡水严格限制,因为船上没有造淡设备。这些大家都理解,因为一旦油水不够了必须返回乌斯怀亚补给,时间太宝贵了。由于经费不充裕,每个队员只发一套羽绒服。甲板作业一身泥水,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呆在冰冷的房间里,那种滋味是可想而知的。床垫长了霉也就不足为奇了。我原以为考察队供给一切,所以没带什么衣物,后悔不迭。人太多,伙食也不算好。不过条件艰苦丝毫不影响斗志,因为大家知道是干什么来的。感谢上帝!142天里我没有生过任何病。
2月19日是春节,中午12时,我们在地球的另一端与国内亲人一样在吃年夜饭(时差12小时)。大家举杯庆贺南大洋考察的成功。第一次来到即陌生又凶险的南大洋,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是多么不容易。回想这40个与冰雪、海浪搏斗的日日夜夜,许多人都流泪了。我不难过,而是庆幸。庆幸年已半百还有奋力一搏的机会。
磷虾考察可以说成果斐然。在磷虾主要分布区的南极半岛水域,掌握了磷虾的集群特点、数量分布、种群组成、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第一手资料;在现场做了磷虾生长、蜕皮和摄食的实验研究。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完成二十多篇论文。1987完成的《南大洋考察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受到好评。BIOMASS计划的执行主席Sayed El-Sayed曾多次称赞,中国起步虽晚但做出了高水平的工作。实事求是说,在某些研究上我们的起点确实不低,但总体水平上同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重要的是,这次考察为我国今后的考察和研究闯出了一条路。来日方长。
4月10日回到上海。欢迎会,记者采访,忙的不可开交。还得尽快把器材和样品托运青岛。最困难的是,那两台低温实验室和养着的80条南极磷虾。幸好海军的“J121”也要回青岛,请他们把低温实验室和磷虾带回青岛,我也随船返青。
回青后,又是欢迎、采访、应邀做报告等,忙于应付。磷虾实验困难不少,没了现场海水,青岛的海水行不行?还有饵料… … 实在没时间应付那些场面上的事。4月24日接到国家海洋局的通知,我被授予二等功。5月6日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召开了庆功授奖大会。之前,中科院于5月3日先在科学院系统召开了表彰大会。回来后,科学院安排我到庐山疗养,我谢绝了。因为工作离不开。
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我成了新闻人物。各大报纸都在报导我和南极磷虾的事。《人民日报》的题目是“南极,请你作证”。《光明日报》的题目是“南极磷虾——人类未来的蛋白资源”。《中国科学报》的题目是“搏击大洋情系祖国”。《科学报》干脆把我的日记摘录了整整一版。《体育报》的报导有点夸张,说我能搏击南大洋是因为 “坚持长跑一万米和游泳”。喜欢游泳是事实,跑一万米没有的事。《光明日报》的金涛先生与四川电视台共同策划了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讲的大半是我的故事。
22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战友大都退休,有的已经作古。长江后浪退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羡慕今天的科研条件,更怀念当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892-210994.html

上一篇: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四、远征南大洋 之五
下一篇:几件值得回忆的事 五、海洋生物药用研究
收藏 IP: .*| 热度|

2 杨光 徐鸿儒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5: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