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小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jingwei

博文

再话blog

已有 3344 次阅读 2008-10-28 01:53 |个人分类:自言自语| 博客, 大赛

再话blog
[题记]洗完积攒了几天的瓶瓶罐罐,烘箱顿然瓶满钵满。坐下来休息,看大家在开赛第一天热热闹闹的博文,又看到王老师对我这“人气王”喜忧参半的同步介绍,虽然自己已然写过些关于blog的言论,但,还是想再说说……,这次,就有针对性点。
一、关于点击量
(这个字眼应该是开赛以来最敏感的话题了,放第一个说先……)
其实细细想来,最初注册参加大赛倒并不是为了得奖,好奇使然(这在我上一篇关于blog的文章《我和我的博客》里已经说过)。但动力哪里来,过程里是少不了诱人大奖的刺激的,可是这个过程还在变,伴随着我把博客地址链接进QQ的个人说明,紧跟着告诉了几个极其要好的朋友,再后来通报给了爸爸妈妈,人气便随着推广而进一步的推而广之,点击量也就一来二去的上去了。我想,这也是我的一条“秘籍”了吧。
一直都有关注几位文笔犀利大侠的参赛博客,“凤雏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了。Neil先生对这一点在其博文《【博客大赛】说说博客点击量》中做了详尽分析。诚然,我很赞同其中的一些观点,但却又有些自己的小想法,也算是凑凑王老师同步博客“余音”的热闹,在此乱点一番。
1.适当“自刷“是对实名制负责的一种方式。
慢着,这里的自刷并同于neil先生所说的狂按F5,而是自我点击的别称。我的比赛博客也开了一个多月了,虽博文也没发太多,但始终觉得若不是自己看到浏览那里是“1”,就真的有点对不起大众了。因为编辑器的缘故,编辑的效果和实际的效果会不一样,尤其是图文混排,往往是千差万别,让人琢磨。所以,若自己不当自己博文的第一个读者是说不过去的。经典的文章尤其值得品评,但成为经典的前提便是自我的认识和再认识,更是在实名前提下的责任。
2.推广or不推广?
科学网办大赛的初衷我想一定是推广科学网,让大家了解这个汇聚科研精英的平台,记得刚开赛时候科学网论坛的置顶就是关于“推广科学网大赛博客”截图奖金币的帖子,后来好像又有一相关贴。其实,对于我个人,真正口口相传的也寥寥数人而已,毕竟是实名,毕竟是科学网,毕竟丢人丢不起。幻化于网络中的实名,相比于其他,例如Qzone,例如MSN space,安全性是相对低一些,但报不报隐私完全在于个人,推广还是不推广也完全看个人喽。
二、关于实名
实名是科学网的一大特色,其实在世界的人潮涌动面前,每个人也就是沧海一粟罢了,要真想“人肉”谁,在庞大的google中,在“六度分隔”的理论里,这的确不是什么难事。
实名有好处,意味着有人对其说过的话负责;实名也有坏处,意味着不能太随心所欲扮演最真实的自己,但我想对于类似于我的这类良好公民而言,实名不是什么大事,至少在我这里还算不上。
三、关于科研创新
记得前几天看过几个博主关于大赛分类的解析,这里就不再举例了。下面说说我的看法。科研创新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需要眼界不断放宽,和中医一样,想问诊绝非一日之功。但对于我,一个算是刚入行的研究生来说,很多时候是望尘莫及的,一来怕说错话误导大众,二来怕不懂装懂丢人现眼。固而唯有不断吸收和积淀,借鉴和尝试。
我的专业是无机化学,功能配合物合成,想必写纯专业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愿意看,正如我不愿意看纯数学的文章一样,但既然参赛了,又在科学网上,这里面还是要做做文章的,但具体是啥呢,卖个关子先。
四、关于博客首页
从开赛第一天开始注册就关注博客首页了,自己的第一篇参赛博文也在参赛首页上占据了一两天孤零零、无文作伴的日子,可以说,大赛的博客首页自开赛以来是有几次大的变化的。
1.撤换了一个分类的名字
好像是开赛好几天了,留学部分依旧没有一篇博文,组委会大概考虑到参赛的大多是在校学生,留学估计还在酝酿阶段,就将这个酝酿的分类撤换成摄影旅游,也算是所有分类里面最没“科学”味的一个分类了。
2.撤销了点击量排名
开赛是公平的,一开始就挂出点击量这一量化指标,势必会打消后期注册者的热情,所以,大赛在悄悄进行着……
3.列出了“24小时博文点击排行”
上榜者虽不论质量,但大部分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了,值得一提的是,那幅图片博文大概或许是编辑的选择了(自语),所谓能上榜都是好样的。
4.参赛分类博文经过筛选
从一开始,只要一发表就能进入首页的参赛分类博文,到后来经过筛选,组委会应该是每天都花了心思,下了功夫去阅读整理的。在此赞一个!
还有诸如主办单位链接的加入,投票系统的归去来,乃至今天新出现的“最新评论博文”,都是大赛越办越好的印证,在此就不多举,唯一提点意见的就是:分类博文那里的八张小图可以再做做文章,诸如栏目下的博文链接此类。
五、Re王老师
近两日关注博客较少,但昨晚突然发现王老师在25号就撰文一篇《代婧伟,图片音乐视频在行动》,心中一阵窃喜,可谓是喜出望外。后来今天仔细看了王老师的《1026-科学网和博客大赛同步》,弄明白了这个新概念,并且有相关于自己的实际例子,知晓了“同步”的力量。但遗憾的是,自己并没有参与进来,引用王老师文章末尾的一段话“科学网和大赛网同步博客以失败而告终。只有我自己和大赛网的几位选手有了些沟通。我下次会以全新的主题外加特邀的形式继续推介同步博客,敬请关注。”
在此感谢王老师点评的同时给“同步博客”提个小建议:
推广大赛的“同步”可否借助科学网的大赛官方平台?
看看实名是“科学网”的博客,几乎没有更新过,这一点应该是组委会值得小小注意一下的了。尤其要宣传好一个大赛网站,组委会的工作博客理应是各个参赛者各抒己见的平台,也应该是各个评委们与参赛者交流的好地方,当这一点完善的时候,我想,王老师的“同步”应该能在大赛网里热炒起来。
对于王老师文中让我思考的地方,其实我也是一直有惦记着的。所谓在科学网开博,开科学博客就要有开科学博客的样子,科学应该丝丝入理,并住其骨髓,可能这个思考的过程长了点,并且伴随我实验的步步升入,测试的不断增多,杂事的庞杂繁琐,让一些雏形走了样,但既然来开博:开了,就开好她,手中的方向盘摆正,继续飞奔。
从开头敲字的20451027日)—结束时的1371028日)(中间还夹杂了装反应,回宿舍,开电脑…琐事,固而可以说,我写完整一篇博文还是挺长时间的),我在脑海中回顾了自己开赛来的心路历程,个中滋味,俩字:“刺激”!
最后,盗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结束我的文章:我“博”故我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21-203929.html

上一篇:[每日一乐]《青花瓷-化学版》
下一篇:[每日一乐]matsuri(响宴)-喜多郎(贺开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0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