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先生赛先生叶炜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eweixiansheng 人文、科学、民主、自由。 这是本博客的定位。常来坐坐。

博文

对话著名作家赵本夫

已有 3959 次阅读 2008-10-22 15:55 |个人分类:人文思想

 

 

 
 

 

赵本夫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从1981年发表短篇小说《卖驴》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来,在近30年的文学创作中,先后创作出版了中短篇小说《绝唱》《天下无贼》《鞋匠与市长》《即将消失的村庄》,长篇小说《刀客与女人》、“地母”系列《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四卷本的《赵本夫文集》等300余万字的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奖,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天下无贼》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品翻译成英,俄,日泰,挪威语等多种文字,收入国内外四十多种选集。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钟山》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1月,其新作《无土时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29下午,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赵本夫来到了徐州师范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文学的理想》的报告。笔者在听取报告之后采访了赵本夫,与他对话文学的现状,畅谈文学的理想。

 

写作的精神高度

 

叶炜:老师,您在报告中谈到了文学不断边缘化的现状,并且认为文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很正常,为什么?

 

赵本夫:今天的文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是正常的,文学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文学的边缘化从许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拿我任主编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刊物《钟山》来讲,其发行量比80年代减少了许多。这不是一家刊物问题,而是普遍的状况。但文学的边缘化并没有影响到文学的品质,文学依然是高尚的事业,因为文学关注的是人的灵魂。五六十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多,现在很难有公众都叫好的作品。这恰恰证明了文学的进步。每个人的审美取向是不一样的,这决定了文学口味的多样化。文学需要自由生长,不能像盆景那样任人摆布。我们有一批很有才华的作家,因为没有摆脱时代的束缚,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经不起检验时代“废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现在的作家不要走这样的老路。

 

叶炜:我想到了刚刚去世的作家浩然先生,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因为被错误的时代所耽误,浪费了许多写作才华。对此,媒体进行了许多讨论。

 

赵本夫:四次全国文代会上,许多老作家抱头痛哭,一方面是哭所受到的委屈,更哭自己的作品为时代所废。作家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浮躁,不要受到不好思潮的影响。西方也有许多浮躁的所谓汉学家,我对于个别学者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说不敢苟同,在没有读透读懂作品之前,不能贸然全部否定,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本身就是浮躁的行为。中国作家要进行自己的书写,进行东方式书写。文学的本质是理想主义的,文学之所以存在,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是因为现实有缺憾,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缺憾,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补偿,给人以希望的补偿。人如果没有了希望,就只能剩下绝望了。

 

叶炜:这似乎涉及到了文学的精神和高度问题,您说过看一个作家能否走得更远,最重要的就是看他的精神高度。

 

赵本夫:看一个文学艺术家能走多远,从技术层面上讲,有技巧、语言程度、知识多少、阅历如何,但决定性的因素是精神高度和作者内心的自由度。自由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的自由,一种是作家内心的自由。作家应当自己让自己内心自由,心灵不要被迫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被扭曲,自己要活得有尊严,要有自由的灵魂。有了这样的高度和自由,现实生活中任何题材都可以进入文学作品,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要警惕两种语言:一是官方语言,一是民间语言,这两种语言都需要审视,作家写作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角度,文学书写注重更深层次的东西。

 

叶炜:您谈到了文学的表现对象,您在报告中用“人生、人类”对此作了概括。您目前还身兼大型纯文学刊物《钟山》杂志的主编,虽然不过问具体的编辑业务,但却以自己的敏锐目光和文学理想为杂志提出了“原创、拒绝、远行”的办刊主张。看似简单的六个字,每个词组却都可以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学论文,每个词组都渗透着一种守护文学精神的坚韧和孤绝。

 

赵本夫: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文学理想的期许,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也许永远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

 

给人希望的文学

 

叶炜:《天下无贼》这样意蕴悠长的小说题目就足以让我们反复玩味。您的小说在不经意中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您的笔下,好像没有绝对的坏人,您总是愿意从善良的角度去发掘人性的光辉。《天下无贼》被冯小刚改编成同名电影以后,反响非常强烈。

 

赵本夫:关于电影改编,我不想深谈。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既然同意改编,就不要说三道四。我曾经说过:小说是我的,电影是冯小刚的。我不是在第一时间看的电影,在南京电影档期快结束的时候我才去看,说实话,我总体上对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满意的,改编以后基本上没有偏离我的小说主题。但有一些细节不应该丢弃,在我看来,有些很好的能表现人物的细节可以保留。不过可以理解,这是电影改编的需要。

 

叶炜:有人说《天下无贼》是理想主义的写作。

 

赵本夫:我说了,文学的本质就是理想主义色彩。说天下无贼就真的天下没有贼了么?不可能的。谁信了谁就是‘傻根’!我写《天下无贼》并不是说天下真的无贼了,正是因为我太知道天下有贼了,这是一种呼唤,是对善、对美的呼唤。

 

叶炜:刚刚出版的《无土时代》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和关注。作为《地母》三部曲的终结篇,《无土时代》以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进行创作,反思并探讨了城市发展和生存问题。

 

赵本夫:《无土时代》是我苦心经营的《地母》三部曲终结篇,历时八年构思,几易其稿两年写完,这部作品1984年我在鲁迅文学院时就开始思考,迟迟没有动笔,写作中许多奇妙的细节都是自然流出。可以说《地母》三部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总共写了23年。前两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分别探讨的是文明的断裂与秩序对人性的束缚。写完前两部后,我突然感觉再写第三部就很难了,它的基调或者立意不能是塌下来的,而是要充分地扬上去,所以写作慎之又慎。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

 

叶炜:您在《无土时代》中写道:城市文明越是高度发展,城市文明病就越多,如厌食症、肥胖症、性无能、秃顶、肝病,以及无精打采、焦虑失眠、精神失常、互相攻讦、窥视等。在城市文明的诱惑下,不同地方的人迅速涌到一块儿,人心却因人与人离得更近而更远,与农村人与人离得很远,心却离得很近形成强烈反差。大地就是一个能吸纳、包容、消解万物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磁场,但在城市里,一层厚厚的水泥地和一座座高楼,把人和大地隔开了,就像电流短路一样,所有污浊之气、不平之气、怨恨之气、邪恶之气,无法被大地吸纳排解,在大街小巷游荡、发酵,瘴气一样熏得人昏头昏脑。

 

赵本夫:我写这部小说并无意否定城市文明与城市化建设,我只是通过石陀、天易、天柱们的故事对现代文明进行一次深刻的解构和反思。他们种种让城市回归自然的做法未必就是正确的,但至少能引起执政者、公众对城市文明的思考,为城市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本色赵本夫

 

叶炜:我听说您现在还坚持传统写作方式,拒绝电脑?

 

赵本夫:我的写作方式还很传统,仍旧坚持手写,面对稿纸,让自己有一种亲近感和写作的庄严肃穆。创作不是码字。慢工出细活,作家要靠作品说话,作品不在数量在质量,写作从从容容,这样的写作,纯粹,简单,虽然辛苦,但是没有额外的心理负担,这种状态,很好。作品需要读者的认可和时间的检验。如果我们耐不住寂寞,迫于这样那样的压力,去迎合、紧跟各种风尚,结果时过境迁,短短的几十年,作品都成了废纸一堆,这样的惨痛教训,我们见到的还少吗?

 

叶炜:在浮躁的文坛,您的写作姿态令人尊重。您一直是不急不慌地写作,你说过作家有时候需要愚笨?

 

赵本夫:对。作家都很聪明,但仅靠聪明不够,成就大作家好作品,还需要愚笨,一种坚守。写作不要求快,多发一篇少发一篇都不当紧。每一部认真写,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我不是处于读者和评论界关注中心的作家,我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清醒,读者通过作品应该知道我是认真和从容的作家。我不追求表面的辉煌,作家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水平就够了。如果哪里时尚哪里去,肯定出不了好作品。重要的是作家必须明白你自己在做什么。

 

叶炜:除了写作,您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和阅读上面?

 

赵本夫:我喜欢思索一些问题,经常阅读一些历史书籍。我觉得作家必须读一点历史,不了解历史的作家很难写成厚重的作品。我喜欢在大自然行走,我现在的住处就在紫金山旁边,可以看到蓝天白云,附近还有一个农场,我经常去那里散步。

 

叶炜:我听说您很喜欢足球。

 

赵本夫:不只是足球,我喜欢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常看体育频道。还喜欢围棋,常常一个人在家里摆弄围棋,一方面是休息,一方面是乐在其中。

 

叶炜:看得出来,您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色,我记得黄毓璜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野性赵本夫》,我觉得这种“野性”说出了您写作的一些特点,其实您内心里有很强的土地情节,这从您的“地母三部曲”也可以看出来。汪曾祺老先生说得没错,“相逢屠狗毋相讶,依旧当年赵本夫!”最后,您能否谈谈对徐州文学的看法?

 

赵本夫:徐州应该是一个出作家的地方,这里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深受楚韵汉风的浸染,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徐州,作为帝王之乡,作为古黄河文明遗风的承载者,是应该出现大作品的。而事实上,徐州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大文学家,这一点勿庸置疑。

 

(本文根据记者采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22-203213.html

上一篇:对话余光中
下一篇:山东人季羡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