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糯米团的心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uanjuan

博文

绝知此事要躬行——湖南科技报实习有感

已有 3558 次阅读 2008-10-8 15:04 |个人分类:育人·求学

记得我曾经读过一本《船王与儿子》的书,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生中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的“船王”,把自己毕生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给了儿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成为博击风浪的好手。可是,在儿子第一次独自航行中,在一次极平常的风暴中,他遇难了,给船王留下了无尽的痛苦与不解。是船王的儿子技术没有学到吗?是船王的经验有限,并没有很好的教导儿子吗?都不是。因为,经验从来都只是属于别人的,只有自己不断实践、探索,才能把经验转化为技巧,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掐指算下,我已经进入新闻专业学习1年了,看了不少理论和实务方面的书,但是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我总是觉得自己缺少实战经验,一切都在纸上谈兵,所以一直都非常渴望能有实践的机会。

暑假,我去了湖南科技报实习。去之前,我既兴奋又惶恐。兴奋的是终于能有机会接近媒体,去一线亲身感受;惶恐是因为怕自己没经验,怕闹笑话。但是我是来学习的,闹笑话怕什么呢?闹了一次笑话,下次就不会再犯,这就是宝贵的经验。

历时2个月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我把它分为磨合期和适应期。

   

    磨

 

由于李老师之前细致的安排,曹主编很重视我们的实习,当天就给我们安排了办公桌、电脑,介绍编辑室主任给我们认识。我被分在了生活导刊,编辑室主任刘玲老师非常热情,编辑室的其他几位老师也很友善。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采访的任务,主要是编辑工作。”这是刘主任在第一天就跟我们交的底。说实在的,其实当时的我有点失望,因为我是做足了思想准备,在这个夏天要跟着老师多跑点新闻、多学点经验的,但是湖南科技报有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决定了它的特点。这是一份面向农村的报纸,报社虽然实行的是记者编辑合一的制度,但是由于湖南科技报远在省城,又由于报社成立时间长,已有50年的历史,它建立了相当完善和庞大的通讯员队伍,所以报社的采编人员基本上是不用往下面跑,通过收发电子邮件来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然后再加以编辑,完成报纸的制作。再加上,生活导刊一共8个版面,编辑室除了刘主任,其他4位老师每个人2个版面,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忙,没有多余的活需要我们帮忙。开始的时候,相当的不适应,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在其他老师不忙的时候,跑上去问下老师有什么要帮忙的,希望能得到一些实践的机会。小朱老师是负责生活导刊头版的,他的版面是唯一会发些消息和通讯的版面,他让我们浏览各大新闻网站,特别是红网和湖南在线,嘱咐我们通过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去发现一些与“三农”对口的、值得做的新闻。可能还是不太了解该报的特点,我们的提议都被他否定了,但是我们也没泄气,继续每天通过查阅,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朱老师一起讨论。

由于只有一台电脑,我和房瑞标轮流上网。当我不能上网查阅新闻时,我就翻阅2001年到2006年的报纸合订本,希望通过阅读、对比,去发现湖南科技报的办报风格和特点。

刘玲主任和小朱老师鼓励我们自己寻找采访机会,联系采访对象。只要是农村的,只要有看点。于是,为了创造采访机会,我先后联系了我家乡政府网站的新闻网络编辑,希望他把我们县里的一些新闻线索提供给我;同时我还联系了浏阳的科技局局长,他先后提供了几个题材给我,由于这些题材比较适合致富导刊,生活导刊这边不愿做,于是我又拿给致富导刊。由于我一直急于有实践的机会,所以自己一直努力地与现状做着抗争,希望能改变现状。

                          

 

这样挣扎着大概过了2个星期,我觉得自己的心态不对,太过于浮躁,通过思考,觉得自己应该“沉”下去。既然一条路走不通,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学习现在能学到的东西。所以我不再心急如焚,不再四处打电话联系,而是安安心心地改好老师嘱咐改的每篇稿子;没事做的时候,翻阅报纸,查阅网站新闻;老师不忙的时候,和他们谈下心,请教经验;周三下午去编排室,看老师排版;中午时,浏览宣传栏里的本周新闻阅评。总之,心态靠自己去调整。抓住机会,做个有心人,了解报社的运作流程,学会如何编辑一个合格的稿子。

日子就这样的平静地过着,此时长沙的高温再次拉响橙色预警,做了十几年编辑的刘新老师问我有没有做高温下农民工劳动状况新闻的兴趣,这样的机会我怎愿意失去,我当时表示有兴趣。刘老师给了我劳动保障部门的号码,要我打电话去咨询相关政策,结果那边的回答以有新的政策出台会开新闻发布会回绝了我的采访。于是我背着相机,在正午最热的时候走上了工地,走进了小区的装修户,先后采访了5位农民工,并拍摄了照片。回家小憩后,在网上查阅国家相关政策,以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写作。最后我的稿子配上照片加上小言论在刘新老师的“打工创业”版块上发表,当然这中间有李老师的指导,有刘老师好的建议。这是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从采到写到改到发稿,我受益颇多,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该周的通告栏里的新闻阅评,给了我这篇稿子很高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也许是刘老师看到了我强烈的学习欲望,她出去采访了一次,也叫上了我,回来后我整理了材料,又发了稿子。在刘老师的信任下,在她出差期间,她给了我电脑密码,并嘱托我编辑当周一个版的稿子。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了当一个编辑的感觉,要从每分钟都更新的邮件系统中筛选你要的材料确实是眼花缭乱。改稿的过程是辛苦的,特别是一些通讯员的稿子写得不尽如意时,你要改的既不改变原意,又要顾及农民的阅读水平要编得通俗易懂,还有字数的要求,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此期间,我和他们的工作人员一起为50周年报庆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有幸看到了报社从成立以来的一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我还参加了“打击假新闻”的座谈会,倾听媒体一线人员对自己职业操守的表达;在最后离开之前,还目睹了生活导刊顺应市场变化经历一次二次改版的阵痛。我在湖南科技报真真实实地感受着它的脉动,

                        

                                                     

 

2个月是短暂的,但是记忆却是深刻的。

这里,没有党报的厚重,也没有都市报的喧嚣,虽然它还不完美,但它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我完成了一次从本本到行动的对接。

虽然发稿不多,也没什么机会出去采访,但是我看到了一个地方科技报社的运作情况,真真实实地体会着“三审三校”制度,看到了报纸如何排版,见识了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编辑如何选稿编稿,知道了在编辑中的一些规范性做法,感受着通讯员队伍与报社编辑的鱼水情深。我想这是在书本和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体会和感受,因为这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时,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更为深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221-201338.html

上一篇:探讨如何让重大科学事件走近老百姓(1)
下一篇:漫谈电视科技节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