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 精选

已有 8615 次阅读 2008-3-17 23:13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

2008.03.17

《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是李开复在2006年底在网上写的一篇文章,可惜我从来没有读过。今天读了之后对其中的理念甚为赞同,甚至觉得他的很多话就跟我自己说的一样。

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全文链接:http://www.5xue.com/modules/kaifulee/view.article.php/106/c4


偶遇李开复

早就知道李开复是哥大的校友,因为隔行如隔山,我也很少去读他的和有关他的文章。

昨天去北京俱乐部参加哥大校友会在北京组织的聚会,见到李开复聊了一会儿,他告诉我他也是四川人,父亲来自四川华阳,即现在成都市南的一个区。

我当时没有反应过来我跟他可能还有更多地转折关系。今天女儿过生日我妈打电话来之前,我才突然反应过来要用李开复的Google China查一查李开复的信息,结果查出来他父亲李天民的确来自四川华阳。我妈打电话来时我就问她们李家“开”字辈上面是什么辈,我妈说是“天”字辈。我说,看来转来转去还真是一家的。还好昨天我没想起来跟李开复提我外公是姓李而且是“开”字辈这茬,要不只比我大七岁的他,立马就凭空高出我两辈来。反正不是至亲,我又占不了便宜,还是不乱攀的好。

哥大北京校友聚会(时间:2008年3月16日。地点:北京中国会)
前排左:哥大校长Lee Bollinger,校友李开复
二排中:本人,胡应洲医生(哥大trustee member)

哥大北京校友聚会(时间:2008年3月16日。地点:北京中国会)
由左至右:我,梅燕女士(星空集团),胡应洲医生,李开复博士
(图片来源:www.novaphoto.cn


另一个偶然渊源

其实我和李开复还有一个偶然的渊源。我们曾经同时出现在2004年六月的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专访微软中国研究院专题文章上面。这茬昨天我也忘了,没提。

写这篇专访文章的Greg Huang当时是MIT Tech Review的记者。他在2004年初采访完中国微软研究院之后,经当时在MIT做Knight Fellow的前《南方周末》科学记者李虎军兄的介绍,与我,我太太及一年多后去MIT做Knight Fellow的现科学网主编赵彦兄见面吃饭。当时我也谈了一些对微软研究院的侧面看法。Greg当即问说可不可以引用在他的文章中,我说随便,如果我对引用我的话觉得很不合适并且认为有必要,我会写信去MIT Tech Review更正。结果这篇介绍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文章就包括了对当时微软副总裁李开复的访问内容,以及对我说的话的“断章取义”,相当严重。

我胡说了些啥

我当时关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评价中,对清华等中国著名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将在微软研究院的合作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些评价。

我问Greg是否MIT的计算机系的博士研究生会将学生在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样的地方的研究内容作为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Greg说肯定不会。

我说据我所知,在Columbia大学学计算机的研究生会每年争取到相关大公司的研究部门去做三个月左右的暑期研究(Summer Intern),但他们极少会把这些研究工作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那些在公司的工作应用性太强,除少数情况外,往往达不到计算机科学博士论文的深度和要求。我相信微软中国研究员虽也在做很好的研究,但是那些内容对于培养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博士来讲,应该说还是很不够。

我进一步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些研究生以及他们的老师可能认为在微软研究院工作并且以其研究内容为主撰写博士论文,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而且他们会自愿。他们有机会为微软工作,能够得比一般国内研究生更高一点的津贴或报酬,或者将来还有机会获得相关的工作,这对他们来讲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但是,这些学生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以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按照Columbia或者MIT的方式培养,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将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挣到更多的薪水。再则,其实他们这样替微软研究院工作,是中国政府投入到这些大学的相关教育和研究经费在间接资助(subsidize)微软的研究,微软在美国或其它地方恐怕并不能以这样的价钱获得这样好的劳动力和政府补贴。

我进一步说,我不能指责微软,因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实际上为这些可怜的学生以及他们可怜的教授实际上提供了发展机会;我也不能指责这些学生和教授没有眼光,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他们其实很可能也没有更好地选择和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出更好的选择。我认为这是一种目前无法解决的状况,但是这的确是对中国最聪明和最有希望更好发展的人才的一种潜在的浪费。没有办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给中国最好和最有潜力的人才以世界上最好的发展机会(比如像在MIT或者Columbia),无疑是我们社会和大学的一个应该觉得羞耻的事情。

Greg报道了些啥

Greg在MIT Tech Review上的报道《The World's Hottest Computer Lab》全文:HottestLab-MITTechReview.pdf

上面这些话最后在Greg发表出来的文章中,只剩下了下面的几句,好像我对微软研究院的做法持比较狭隘的反对的态度,显得很有些“断章取义”。其实从上文看完全不是,而且我也毫无此意。

If this were the United States, that might be the most daunting challenge the lab faced. But this is China. To remainp roductive,Microsoft Research Asia will also need to nurtu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academics, so that it benefits not only Microsoft but also its host country. Therein lies a source of tension. Local graduate students say it is their dream to work for Microsoft. But go higher up the ranks of Chinese academia, and there is talk of a dark side. "It’s a shame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 authorities allow such a waste of talent," says Hongfei Wang, a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Chemistry. "These poor graduate students actually don’t have better choices. But by doing work on company projects, their opportunity for intellectual growth is greatly diminished."


我后来读到MIT Tech Review上的这段,知道自己实际上被曲解了,不过自己觉得还没有到一定要申诉的程度,就算了。如果不是昨天见到李开复,都已经想不起这茬。

Greg后来于2006年与人合写了一本书,叫做Guanxi (The Art of Relationships): Microsoft, China and Bill Gates' Plan to Win the Road Ahead(《关系的艺术∶微软、中国和比尔盖兹的先驱计划》),还送了我们一本。这个时候Greg已经跳槽到New Scientist杂志去了,我们近来也已经好久没和他联系。这本书现在来看,我觉得可能已经有些过时。因为没有仔细读,所以其中有没有提到我上面的话,只有以后有机会才明白了。

顺便说一句,Greg说他从小在Illinois州的Urban-Champaign长大(UIUC子弟),和写《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张纯如(Iris Chang)一家较熟。


亚马逊中国网页上《GUANXI(微软在中国)》一书的信息链接: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DT_RV&uid=000-0000000-0000000&prodid=enbk600142

MITWorld上《关系的艺术∶微软、中国和比尔盖兹的先驱计划》一书相关链接:http://www.myoops.org/cocw/mitworld/video/367/index.htm

下次见到李开复可能讨论的话题

其实仔细读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应该说他的理念和认识原则上和我上面讲的整体上没有出入。具体的大家有兴趣自己去看,我就不多说。

今天刚从网上了解到李开复的一个远大理想是在中国建一所不同的大学,更是心有戚戚焉。来日方长,下一次见到他,这应该会成为我们之间的一个话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18576.html

上一篇:不必言必称哥大--哥大博士也触犯学术规范
下一篇:少年班三十年庆和“神童”问题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