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炳三老师是高教所党支部书记,行政副所长,见人就微笑,看上去就像个和事佬与“管家大叔”,也有同学烦他,嫌他婆婆妈妈管得太宽,但那是他的职责所在,没什么可说的。后来我当了班长,与陈书记打交道就多了,他也学先生叫我“老秦”。
“老秦”是先生上楼探望新生时叫开的,当时先生一场大病愈后不久,仍坚持探视新同学的习惯,事前也已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年龄当时排新生第一,安排的楼层是高教所得到的最低层三楼。初见面先生就叫我“老秦”,先生都这么叫了,“老秦”便成了我在高教所的专用名。
陈书记不知怎么也知道我写了篇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文章,很感兴趣。他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我和我的文章,有关领导也很感兴趣,要我去给厦大部分基层党政干部开一次讲座。
这我倒不发怵,师范学校招过一届民办教师,他们多数年纪比我大或相近,我还任过班主任,就当又给“老师们”上一回课好了。
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或理论方面来探讨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我算是赶上趟了,大家也都觉得新鲜。我实际上就是把西方青年文化中几个概念,自己理解后结合当时国内大学生的一些情况,用中文表述一下,即“同辈效应”、“时代效应”与“年龄效应”。除了“年龄效应”主要涉及中学生,前两概念就是针对大学生,学生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可谓历史悠久,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结合中国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我认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陈炳三老师退休后,只要所里有什么活动邀请,他都会参加,后来几次都是在这样的场合见面,彼此都有又见亲人的感觉。
陈老师最了不起的一点,是他退休后一直坚持研究厦门大学早期中共党组织活动历史,并自费到北京等地查找资料,为厦大校史,增补了一些重要空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0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