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金佳丽:面向“四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

已有 721 次阅读 2024-12-8 17:2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金佳丽,黄晨.面向“四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刍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03):55-66.DOI:10.13530/j.cnki.jlis.2023021.

    《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年第3期刊发金佳丽,黄晨《面向“四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刍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小逻辑要主动服务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坚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导向,面向“四新”学科,以资源再升级创造新供给,以数字新基建壮大新动能,以未来学习空间促进再创新,用创新思维审视图书馆传统业务的解构与重构,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成为生长着的有机体,最终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性战略,智慧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密不可分。①从宏观背景来看,二者都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作出的时代应答,都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中国方案,最终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同向而行,紧跟“四新”步伐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立德树人的天然使命;②从中观视野来看,自“四新”提出以来,新工科百花齐放、新农科高位推动、新医科突出融合、新文科方兴未艾,“四新”建设在各高校扎实开展、卓有成效且已成定势,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成为学校推进“四新”建设有力支撑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应对去中心化挑战、增强个体存在感的实然判断;③从微观实践来看,面向未来的“四新”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具象的用户需求和场景,有利于图书馆前瞻性布局、主动作为、精准服务,面向“四新”需求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是高校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牵引、提供智慧服务的应然之举。综上,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小逻辑要主动服务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智慧图书馆建设要主动面向“四新”需求,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打破自身藩篱,将智慧图书馆建设融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大格局之中。

    新兴技术的出现为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及问题场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延展空间,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理论、新机制、新方向,同时也产生了新需求,如随着数据驱动型研究范式的普及而产生的数据需求,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支撑、应用工具、存储展示需求。这些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数字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智慧化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促使高校图书馆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坚持需求导向,多路径发力,构建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的一体化智慧解决方案。鉴于“四新”建设提出了诸多具象的用户需求和服务场景,智慧图书馆建设也涉及方方面面,无法一言以蔽之,本文仅从与之最为紧密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新资源。自现代图书馆学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研究学术用语先后经历了采访、藏书补充、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变。如今,数字资源已成为主流的资源形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采购占比已达2/3。尽管高校图书馆尽可能加大对数字资源的投入,但是与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数据产出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与“信息骤失”并存,面对广袤的信息蓝海,图书馆要开阔视野,在有限的经费、馆员、空间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发掘新的资源。新资源是对传统资源的拓展。在获取渠道上,目前图书馆的主流方式是从出版商、数据库商手中购买,渠道的雷同使得高校资源的同质化严重。近些年许多图书馆都购买了成百上千个数据库,图书馆也在建设自有特藏库、机构库、知识库。但是图书馆内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之间互无关联,壁垒重重的信息孤岛已然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如果把图书馆比作一座宝藏,那么目前显现在用户面前的只是金山一角,要想真正发挥宝藏的价值,联通与挖掘是必经之路。

    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一词源于2018年底的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基建。在国家大基建的背景下,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适配“四新”发展需求,将智慧图书馆打造成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的小基建,为“四新”建设提供数字底座。① 打造软硬兼备的工具中心。“四新”强调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深入研究跨学科问题,但是术业有专攻,将不熟悉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本领域的研究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耗时且吃力。国外一些顶尖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主动为研究者引进甚至自主研发了很多软硬件设备,并有专业馆员实时提供技术帮助,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案例。②开发数据驱动的通用型平台。随着数据驱动型研究范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需要一个科研数据管理平台,提供从创建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保存数据、反复获取数据、引用数据等一系列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服务。 ③建设协同融合的智慧科研设施。“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一说由来已久,并在图书馆界深入人心。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冯端院士曾说“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30]。这一比喻表明,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逐步发展,各高校加大了对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也给图书馆融入实验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学科协同融合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不仅要为学科发展提供数字技术、工具、资源,还要为培育学生计算思维、数字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供学习、实验、实践的场景和科研设施。国外许多高校的数字人文实验室就是由图书馆主导创建或者与院系合作创建的,如耶鲁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剑桥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跨学科的多媒体实验室在许多图书馆也已经设立,如哈佛大学Lamont图书馆的多媒体实验室,所有跟媒体创作有关的软硬件设备一应俱全,还提供数据可视化、播客技能、沉浸式设计、媒体、音频和视频创建、海报编辑制作等培训及技术支持,帮助用户进行一站式数据可视化和多媒体创作。这些都说明,图书馆在推动智能实验室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科学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模拟实验过程、创新科研实验范式、培养学生数字技能等方面大有可为。

     新空间。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学习空间建设要回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除了要优化再造物理空间之外,还要从社会学的时空概念出发,将空间理解为一种互动环境,强调空间活动者的“在场性”(包括远程在场性)与“沉浸感”,在人与人、人与书、人与器、人与技、人与艺的交融空间中多感官共振,最终激发有效学习的发生,促进智识的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面向未来的智慧学习空间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① 包容性学习空间。包容性是指未来学习空间能够包容且尽可能满足空间活动者的个性化需求。物理环境的包容体现在能够无障碍、高效并使用户感受舒适地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其实现路径之一是智慧场馆的建设。理念上的包容体现在图书馆要接受读者更多的自主性行为,支持一切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模式,主动服务于师生的知识建构、技能训练、交流协作、反馈评价等各类教学活动,进而激发社群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修缮改造后于2021年恢复开放,深受读者喜爱,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空间再造时对每一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成果展示区、学习专区、有声区、舒缓区、图像科技区、传统书屋等空间,尽可能通过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多元化设计来最大程度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此外,理念上的包容还体现着图书馆建设者思维的开放性,不能人为将未来学习空间局限在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去建设,它可以有图书馆的功能,也可以有展览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功能,未来学习空间必将是一个兼收并蓄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② 混合性学习空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2022年4月18日发布的《2022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指出,混合/远程学习模式主流化,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常态,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摆脱“应急式”混合/远程学习模式的传统思维,努力构建可持续、有效的混合/远程学习模式。与之相应,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学习空间也必将是线上线下、虚实共生的混合性空间。在实体学习空间上,高校图书馆已经做出许多探索和实践,如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近来,一些融入甚至引领新文科实验教学的研究空间,如数字人文实验室、古籍修复实验室,使得图书馆再次“出圈”。在虚拟学习空间上,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孪生和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的集群性突破不仅丰富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形态与功能,也带来了学习环境及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自数字图书馆诞生以来,图书馆的服务一直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复合形式存在。但是这种复合是最初级的状态,线上线下的界限分明,使得读者使用线上服务时始终处在一种单项式的“观者”状态。未来学习空间的混合性是指线上与线下紧密联动、虚拟与现实杂糅共生,线上服务的“遥在”将伴随线下服务成为日常的“泛在”,真实的物态场域与虚拟的精神场域全时共存将成为新常态,即每一个读者进入图书馆,既是走入到现实场景的物理空间,同时与之伴随的还有一个线上虚拟空间,而线上虚拟空间的场景又与现实场景交叉感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既是二元的,也是一体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混合性的未来学习空间将成为教育元宇宙的重要切入点。

    “四新”在本质上是一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且进一步加速知识生产模式演进的创新之举。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下,研究者在固定的学科领域内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但是随着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研究视野越来越窄,单一学科知识越来越难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研究者开始尝试突破学科的边界,催生出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打破了学科内在研究范式,引入了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方法,促进了知识的交融与再造,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渐得到推广。但无论是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还是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其活动领域仍然归属于学术范围,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为了解决重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和企业参与到知识生产链条中,“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以知识的全面整合和再创新为途径的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出现。未来多种知识生产模式并存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四新”重要的活动场域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不能单单依靠技术,更要以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为逻辑起点,从理论和制度上思考并进行组织再造。

    “四新”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范式创新,通过加速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变革知识生产模式,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四新”为高校图书馆探究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图景与应用场景提供了具象的描述,也为高校图书馆在理念、制度和组织上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面向“四新”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其本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高校图书馆为“四新”提供的智慧学科服务。作为“四新”的重要活动场域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不能单单依靠技术,更要以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为逻辑起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理论和制度上从头思考并进行组织再造,以资源再升级创造新供给,以数字新基建壮大新动能,以未来学习空间促进再创新,随着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的创新,相信面向未来的智慧图书馆将会有更多路径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63434.html

上一篇:圕人堂图书馆是“心脏”还是“阑尾”话题评论汇编
下一篇:什么样的图书馆是好的图书馆?
收藏 IP: 114.237.66.*| 热度|

5 尤明庆 杨正瓴 郑永军 宁利中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